2006年底網盛上市后曾持續引發數波行業網站投資與發展討論熱潮,從年初第三次行業網站聯盟“圓桌會議”召開、網盛科技聲稱要打造100個“中國化工網”,到阿里巴巴推出包括化工在內的四個行業分站,以及6月底網盛攜手浙江省經貿委、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聯合主辦“2007中國行業網站投資與發展高峰論壇”,孫德良提出要從技術、內容、經營與資本四個層面實現與不同行業網站的合作,而之后阿里巴巴赴港上市計劃的公布對綜合電子商務與行業網站而言無疑又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本已不平靜的江湖更是風起云涌。
據統計,經歷1998、1999和2003年的創業高峰,截止2006年底國內行業網站已有3000多家,預計到2007年底將達到4510家。增速也從兩年前的28%提升到35%,預計2007年增長率將接近50%。一片欣欣向榮的電子商務與行業網站盛世似乎正在形成。實際上,情況遠不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理想。
賺錢不多
言及行業網站必談網盛科技,其實從網盛科技的年報數字來看,其增長高峰期在2004年,之后呈下滑態勢。2003年、2005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6.7%、19.8%。而據其2007半年度的財務報告顯示,07上半年主營收達3675萬元,同比增長14.04%。相比騰訊、網易等網絡概念股,無論是營收額,還是增長率,網盛科技都難與之匹敵。
另據統計,3000多家行業網站中,規模較大的約占10%,主要分布在化工、服裝、五金等行業,年銷售額在千萬元級別;剩下90%的年銷售規模則在300萬-500萬元之間,還剩下大多數長期不更新,或處于關閉邊緣的行業網站,實際上大多數行業網站都在虧損的泥沼中掙扎。
風投不愛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和道瓊斯VentureOne 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區風險投資季度報告稱: 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風險投資交易為55筆,投資額達5.6億美元,其中信息服務類公司, 包括博客、社交網絡、維基和其它Web 2.0公司, 所獲風險投資金額創歷史新高,較第一季度增加了一倍,投資者在22筆交易中共投入2.09億美元。聯系前面的統計數據,不難發現電子商務與行業網站雖然不斷地有新的進入者,但并未引起專業投資機構與投資人的注意。
相反,社區、SNS、無線等互聯網應用雖然經歷過寒冬,但幾度春風的拂面已讓這些行業快速成長??梢姡袠I網站離資本的寵兒的距離可能是一步,也可能在天涯。
拿什么來突破“天花板”
對于從業者而言,盈利與融資無疑是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助推器,缺乏其中任何一個,或許還能走下去,如果兩者都不成熟,那么,發展遭遇到“天花板”似乎成為一種必然。
而對于行業網站發展“天花板”問題,中國網庫CEO王海波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行業網站只是搭建一個電子商務平臺,他們進入電子商務的門檻很低”,“所以真正的B2B電子商務應該像沃爾瑪、家樂福那樣,真正在網上實現批量采購,且和傳統產業緊密結合,否則一定玩不下去。”
實際上,無論是傳統行業尋求互聯網的機會,還是互聯網在傳統行業里探索發展空間,在國內都已有十數年的發展歷程,雖然只誕生了攜程、阿里巴巴、網盛等少數幾個標桿企業,但掘金者們依然是熱情未減,加之中小企業的數量增長到4200多萬家,上網人數突破1.6億,并保持持續增長,站在利好環境的角度,也就難怪從業者與觀察者們得出一致結論: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既是互聯網的發展道路之一,同時也是傳統行業再度煥發生機的動力。
曾任慧聰IT事業部總經理并創辦DM直郵領域知名品牌賽爾風標廣告、現覓法網總經理的吳克銘先生認為,第一輪綜合電子商務與行業網站走完以流量經營為核心的道路、賺了一點會員費與廣告費之后,“線上門戶、線下服務”的經營路線已經“浮出水面”。一方面,欲借道互聯網的企業,一般都無法脫離建立切合自身業務的網站,網站作為低成本運作,或者說影響力擴散、用戶聚合的窗口,扮演著“門戶”的角色。具體而言,通過這個門戶,運營主體可向外界傳播產品與服務,面向客戶群體提供增值信息,同時依托門戶為客戶提供服務需求、產品購買的通道、采集并挖掘訪問者及客戶數據與需求,而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則多由線下渠道提供,諸如客服、渠道、售前、售中、售后、客戶價值挖掘等,同時憑借互聯網的力量優化這種線下服務的流程與效率。本質上講,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實質性作用也就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與質量、獲得更廣闊的影響力擴散通路上。在這其中,服務商將從直接服務提供者向“第三方”的立場進行角色轉變。
比如金銀島提出“硬信用”與“全流程電子商務”概念,以“倉單交易”與“現貨交易”首先集中在石化行業實現自動化的交易過程,雖然涉嫌游走在期貨概念之上的一類“準期貨產品”,但這種在B2B原有基礎上邁進一大步的勇氣不失有價值的探索。又如上文中“線上門戶 線下服務”的提出者吳克銘,其創辦了國內首家提供企業法務外包與律師委托服務的覓法網,這是一種以法律服務作為“商品”的交易平臺。交易過程中,供應商是各地加盟的律師事務所,而需求方則是廣大擁有法律服務需求的企業與個體客戶。在整個法律服務過程中,覓法公司本身只是供需雙方的撮合者與服務的第三方監督者,本身并不參與具體業務執行。從這套業務模式中,覓法網一方面依托“線上門戶”,整合各地的優質律師事務所,面向加盟商提供市場調研、品牌推廣、渠道與客戶案源共享等全套服務,而盈利的主要來源則是其中的案源共享所能產生的傭金,而另一端面向企業與個體客戶,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幫助客戶選擇、推薦合適的律師事務所,并且針對律所的服務過程進行跟蹤,對服務效果予以回訪與評估。(globrand.com)在這種交易狀態下,無疑打破了“東奔西跑”、“向親朋好友打聽”、“比東家評西家”這類找律師打官司或提供其他法律服務的傳統方法,不僅如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對律師事務所與律師進行“貨比三家”。
不可忽略的是,如法律服務這樣的專業領域在運營成本上相對較低,同時不會涉及物流之類的問題。而涉及物流的行業電子商務網站如果依然想著給用戶開商鋪、發供求、依靠會員撈點錢,做出流量賺點廣告費,不如將心思更多地投入到如何做好“線下服務”這一塊。當然,一旦涉及到線下服務,其成本已非虛擬化經營可比,這也是眾多行業網站們遭遇到的瓶頸所在。這個瓶頸的突破,卻在于現金流渠道的開辟,輔助業務線支撐主營業務線,很多時候,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一個是解決當下的生存,一個是尋求未來更長遠的發展。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