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些事情,觀察朋友做的社區,也和朋友探討,也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覺得做起來一個社區的確不容易。
覺得最難的:初創社區,如何讓用戶焦聚?基本上這個問題也就是社區能否發展的核心關鍵。何如讓用戶在社區發生第一次行為,這是一個高成本、高難度的問題。
先舉幾個例子:
校內網是針對高校的SNS社區,校園大使的推廣計劃,可以說本?;茝V著實有效,因為同學校友關系,來到校內就會有歸屬感,自然第一次的交流就打破了社區的“陌生感”。另外一個因素,人群氣質一致,都是同學,學生與學生之間無論是網上的行為還是網下的行為、生活、情感都完全可以在校內延伸,焦聚非常強。在有力的執行效率小,社區發展亦是勢如破竹。
19樓最開始是杭州本地的論壇,站上用戶本地居多,城市內的人群亦有著同樣的性質,用戶密集、本地歸屬、人群易焦聚。同理經常會看到區域的社區網站非常火。
豆瓣網的群組,人群氣質的焦聚,興趣的焦聚。很多人分析豆瓣,但是對于豆瓣的社區我有不同的觀點:豆瓣的群組門檻很低,你喜歡你就可以進來,你可以不說話,你說話可以只言片語,說話沒有壓力,一個加入群組的行為,也是組成社區的一部分。豆瓣的群組是完全內聚型的社區,剛好它滿足了最自然的市場規律。
當然技術、團隊 、適當的資金都是社區發展的必要因素,但更多為外力因素,但是我認為一個社區能夠發展起來,外因只是推動,是催化劑,能夠快速發展的是內因:用戶密集度高,歸屬性強,易于焦聚。
反例很多,但不便直說,比如XXX時尚社區,XXX生活社區,XXX分享社區…… 以時尚和分享為例,可細分的點太多,可細分得人群太多,如果你說時尚、生活我們全都有,其實你在告訴用戶,可能我什么都沒有,為什么注冊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
社區的焦聚歸根于產品本身的定位問題,的確沒法妄自評論,但我覺得從一些網站的發展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密集人群焦聚:
學校、居民小區、城市等。
氣質和屬性:
書、音樂、品牌等。
特質垂直領域:
醫療、美容、服飾、IT等領域。
初創社區領域越細分越好,當然有資源有充裕資金另議,大而全的我覺得難度很大。
談談我對社區發展的一些理解:
1. 從以往運作貝殼的經驗來看,產品或評論無法焦聚,但產品的品牌可以達到興趣聚合和品牌歸屬。
2. 從社區產品的發展形態來看,Group是趨勢,降低社區切入的門檻,并具有后積勃發的潛力,但一定配合整個網站的屬性而定,因為網站本身就應該是社區,Group是組成部分。
3. 為了社區而社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增強產品屬性(如:書、音樂、照片、品牌)以提高社區人格化是web2.0最本質的社區特征。
4. 社區發展遵循市場原則,制定規則,優勝劣汰就可以,別把網站的意志強加給用戶,那樣不和諧。
5. 社區前期發展,你需要專業領域一群專業人士參與,并且他們具備傳播能力,總要有人貢獻第一批內容和第一輪宣傳。
6. 社區是靠口碑形成的,不是靠運營出來的,怎樣理解怎樣運用。
社區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其實你完全不用在意我說了什么,因為一個人所理解的是非常片面的。只有你真正做過社區,你才能夠了解一些東西,做過社區運營和推廣,才能夠理解一些營銷的內涵。什么是執行力?打過仗的人才知道,說的人其實并不一定懂。和有經驗的社區運營人員聊聊,會有很多收獲,歡迎交流和探討。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