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車”面向科技和未來,“量產車”面向市場和消費者。
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現象,產品設計者翻出“故紙堆”里的詞句,按照長尾理論把地球踩扁,大談整合與重組資源,推出“全新概念”的顛覆性產品;而最終用戶的買單情況卻非常潦草,企業客戶依然喜歡保持自己固有的模式。
行業分析是確立產品定位的基礎,特別是那些垂直網站和商務網站。從商業策劃的角度,各個行業的進步和變化都是緩慢艱巨的過程,要讓企業為產品買單,必須根據他們特有的市場環境有的放矢,這就需要進行徹底的了解目標客戶所在的行業圈子。
在商業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可以應用一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這些新的應用是具有過渡色彩的;步子不要邁的太大,作為一個“局外人”,別期望一下子用產品去改變別人的行業;堅實的一小步往往比空談科技更奏效。
行業,通常是具備獨立的經濟體系,能夠完成某一社會生產環節的機構群落的統稱。隨便去搜索引擎以某個行業為關鍵字都能獲得非常豐富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甄別、分類、保存,就能夠管中窺豹的了解這個行業的現狀,這是最簡單的行業分析方式。
通??梢暂p松獲取的行業資訊通常包括以下幾類,將它們單獨的進行整理和分析,能幫幫助設計者描繪行業的框架,初步了解行業要素和規則。
無論搜集資料的工作多么縝密,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要深入的了解行業,就要去接觸從業人士,正面的了解他們的想法。
選擇訪談對象是非常的關鍵,應該把某一行業特有的職位作為首選的訪談對象,而不是財務、法務、行政等各行業的通用職位。專業人士的幾句話,可能代表了整個行業的現狀和規則,能夠令你快速深入的了解這個領域。
受訪對象的從業背景往往決定了他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理解行業,增加受訪者的數量,傾聽他們不同的聲音會非常有效;建立朋友式的訪問,是事半功倍的方法,與受訪者建立長期的聯系能夠讓他們逐步的信任,傾吐更多的內幕。
實踐證明,對銷售人員進行訪談是了解行業第一需求的最短途徑;在供大于求的市場中,銷售人員通常都是行業精英,他們更了解行業規則,他們更具備洞察行業競爭力的嗅覺,他們更善于總結行業的完善認知。
人生態度和生活水平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行業的現狀,作為一個傾聽者,盡量不要打斷受訪者或者試圖進行某種暗示;與用戶體驗調查相區別的是,你完全可以明確提出自己的行業觀點與受訪者進行探討。
記錄訪談關鍵內容,把那些受訪對象最經常提到的關鍵詞、熱門觀點進行提取和分析,形成行業分析報告,將大大助于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設計。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那么請你親口品嘗!”
總是期望每個產品設計人員都是行業的資深人士,但是這很不現實,親身去體驗是建立“同理心”的快捷方法。產品設計人員不應該是整天泡在整潔的辦公室里面對復雜數據報表的那一群,他們應該花一些時間進行實地的調查?,F實感受能夠讓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更深刻,更具有還原真理的價值。
每個行業都有上下游產業,圍繞某個核心行業,具備原材料提供、分銷渠道、技術研發、生產管理等不同的支持行業;根據經驗,普遍意義上的產業鏈條包含15~20個輻射行業;不能簡單的割裂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是具有整體性的。
切身的體會產業鏈的現狀,分析某個行業的終極武器。比如要建設一個以汽車為主題網站,那么就應該去4S店的售后部門實習一個月,或者做一星期的加油站工人;要建設一款基于手機應用的產品,那么就應該去銷售柜臺體會一下與消費者討價還價的過程;要設計一款兒童玩具,那么就應該去幼兒園和小朋友廝混幾天……這些體驗并不是去“扮演”某個用戶,而是通過真實的場景發現問題和產品的改進。
站在行業的角度去設計那些針對企業、機構、商務的產品,才能作到有的放矢,避免“烏托邦”產品帶來的資源浪費;通過網絡搜集文檔,整理業內的數據和資料;走訪專業人士掌握第一手素材;必要時親身體驗行業輻射的產業鏈條;只有那些實事求是進行創新的產品才可能受到市場的歡迎。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