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oogle的I/O開發者大會并沒有為大家來帶讓人驚嘆的硬件產品,但是這絲毫不妨礙此次I/O開發者大會的精彩。 因為Google對于旗下包括搜索、地圖、Google Talk、Chrome瀏覽器等等多款核心產品進行了優化和升級,并將之前多款相似產品進行統一化的整合,這才是這次I/O開發者大會的精髓。搜索業務作為Google的最核心的產品,自然是重中之重。
相比國內的同行百度而言,Google毫無疑問對于互聯網行業的認識更為深刻也更有前瞻性,無論是Android還是Chrome OS都承載著Google對于互聯網未來的夢想。隨著科技的發展,那個被我們提及多年的電腦、電視、手機三屏合一的概念也越來越清晰,因此對于Google來說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將這三種不同類型產品的用戶體驗統一起來,因此Chrome瀏覽器成為整合用戶體驗中最關鍵的一步棋。
其實我們仔細回想一下Google的眾多產品,搜索、地圖、郵件、即時通信、翻譯和視頻等都是互聯網服務類的產品,只有Chrome瀏覽器是一款能夠跨越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等多款電腦和手機主流操作系統的應用程序。因此這次Windows、Mac和Linux版本的Chrome瀏覽器的升級就加入了語音搜索的功能。將Chrome瀏覽器升級至最新版本之后打開Google搜索的主頁就會發現Google的搜索框的最右邊多了一個“話筒”圖標,點擊之后Chrome瀏覽器會請求使用計算機的麥克風并開始語音搜索。
另外目前很多國內媒體和用戶也注意并提到Google的“語義搜索”,這其實是Google在去年推出的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功能,而這一功能也是為了向用戶提供更精準更個人化的搜索結果。目前的用戶搜索習慣是輸入要搜索內容的關鍵詞,但是同一個關鍵詞在不同場合可能會有多個不同的意思,如果多個不同意思的搜索結果摻雜在一起會嚴重的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另外,用戶也可能是以關鍵詞來尋找更深層的信息。所以Google 的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能夠幫助用戶獲取更有效的信息。同時英文版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還會對一些常識問題自動提供語音信息的回復。
另外根據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搜索習慣等信息,谷歌也會針對搜索的結果進行更多的優化,所以我們如果進行對比可能會發現不同的兩個用戶搜索同樣的內容顯示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用戶搜索“休斯頓”一詞,有可能是想要了解這座名叫“休斯頓”的美國城市的地圖、歷史、天氣、時間、活動、比賽以及景點等等各種信息,也有可能是想要查看歌手“惠特尼·休斯頓”的資料,因此Googl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將有效的信息在搜索結果的右側空白處顯示出來,使得搜索對于用戶來說更有效并簡便。如果一個用戶經常搜索休斯頓火箭隊(NBA球隊)的比賽和信息,火箭隊的賽程以及隊員信息也肯能會被加入到其個人化的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之中。
去年Google正式面向美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推出了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的測試版本,語言也僅僅支持英語。但這一功能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廣大用戶的認可,因為搜索變得更為生動和人性化,而不僅僅是之前那種計算機對于相關信息進行冷冰冰的索引。而此次I/O開發者大會,Google正式宣布這一功能支持加入了對簡體中文以及繁體中文的支持,相信國內不少Google用戶也發現了這一變化。目前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已經面向全世界多個國家及地區推出,除了英語以及中文之外,還支持日語、韓語、西班牙語、法語、俄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波蘭語以及土耳其語。
除了搜索引擎之外,Google Now也是移動端的重量級產品之一。有很多蘋果iphone用戶甚至有些媒體朋友對于Google Now并不是很了解,常常拿它將iPhone上的Siri語音助手進行比較,但其實這是兩款不同的產品。蘋果iPhone上的Siri語音助手是一個很出色的產品,用戶可以用它查詢很多信息,并且實現通過語音對手機進行操控。比如用戶可以在iPhone上設置自己的住址,并通過向Siri詢問回家的路線來進入導航。但是Siri語音助手的局限在于它僅僅是對用戶指令的反饋。
Google Now當然也能夠做到這些,不過它還能做到更多,那就是它對信息的分析以及預告能讓用戶覺得它是一個具備一定自主思考能力的產品。筆者是一個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Google Now就能夠通過手機的GPS芯片記錄每天晚上10點至早上7點的位置并自動設置該地址為家,記錄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5點的位置并設置為公司地址,同時記錄筆者上班路線并提供該路線相關的交通路況及公共運輸信息。我無需任何設置,手機每天早上8點上班之前和下午5點下班之前就會自動提示筆者經常乘坐的公交車時刻以免筆者錯過公交,并基于當時的路況信息給出預估到家的時間。這一切都不需要用戶對Google Now進行提問,而是Google Now通過對用戶習慣的分析自動提供的信息和提示。
筆者有一次在Google 日程中添加了和朋友聚餐的時間和地址,但是 沒有設置提醒。讓人驚訝的是在聚餐開始前47分鐘的時候,筆者的手機鬧鐘響起,并提示根據目前的路況信息到達聚餐地點需要37分鐘,筆者需要在10分鐘內出發以防遲到。
而當筆者出差到國外的時候,只要一下飛機并打開手機,Google Now就會根據用戶地理位置信息,主動提示當地天氣以及匯率等重要信息。相比之下,蘋果iPhone的Siri語音助手則是需要用戶主動向其提問才會有相關信息的反饋。Google Now的主動的信息提供和蘋果Siri的被動的信息反饋才是這兩款產品的最大差別。
我們可以看到Google正在通過Android以及Chrome瀏覽器向家用電器、汽車、建筑、醫療等等更多的行業滲入,未來可能會產生一個智能化數碼生態系統,而所有的設備都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自行調節。比如用戶喜歡回到家之后先洗一個熱水澡,用戶的手機會根據路況計算出用戶到家的時間,并提前自動打開熱水器,抑或是在用戶在客廳打開藍光播放機準備看電影的時候自動將客廳的燈光調暗。這所有的一切經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情景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