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中外頻是什么與前端總線的區別
2020-07-16 13:09:39
供稿:網友
在早期的電腦中,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等于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對于目前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現,這個倍數可以是大于1的,也可以是小于1的。
說到處理器外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主頻,主頻就是CPU的時鐘頻率;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系式:主頻=外頻×倍頻。
在電子技術中,脈沖信號是一個按一定電壓幅度,一定時間間隔連續發出的脈沖信號。我們將第一個脈沖和第二個脈沖之間的時間間隔稱為周期;而將在單位時間(如1秒)內所產生的脈沖個數稱為頻率。頻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環信號包括脈沖信號在單位時間內所出現的脈沖數量多少的計量名稱;頻率的標準計量單位是Hz(赫)。電腦中的系統時鐘就是一個典型的頻率相當精確和穩定的脈沖信號發生器。
電腦系統中為什么要有時鐘?電腦中是一個復雜數據處理系統,其中CPU處理數據是按照一定的指令進行的,每次執行指令時,CPU內部的運算器、寄存器和控制器等都必須相互配合進行,雖然每次執行的指令長短不一,參與運算的CPU內部單元也不止一個,但由于都能按照統一的時鐘脈沖同步地進行,所以整個系統才能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況且電腦中除CPU外,還有存儲系統和顯示系統等,由于這些分系統運行時也需用特定頻率的時鐘信號用于規范運行,所以在電腦系統中除了CPU主頻和系統時鐘外,還有用于ISA和PCI總線和AGP顯示接口的時鐘,當然這些時鐘的頻率都低于系統時鐘。
單位是MHz(兆赫茲)
外頻與前端總線的區別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芯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蕩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鐘震蕩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總線的頻率。之所以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總線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總線頻率需要高于外頻,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后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一個CPU默認的外頻只有一個,主板必須能支持這個外頻。因此在選購主板和CPU時必須注意這點,如果兩者不匹配,系統就無法工作。此外,現在CPU的倍頻很多已經被鎖定,所以超頻時經常需要超外頻。外頻改變后系統很多其他頻率也會改變,除了CPU主頻外,前端總線頻率、PCI等各種接口頻率,包括硬盤接口的頻率都會改變,都可能造成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當然有些主板可以提供鎖定各種接口頻率的。
設置CPU的標準外頻
目前CPU的標準外頻只有66MHz、100MHz、133MHz這三擋(已有200MHz),雖說目前的新型主板都支持“軟跳線”,也就是通過“BIOS”來設置CPU的外頻,但這種軟跳線一般只能設置某個區段的非標準外頻(用來超頻),比如說將標準外頻為100MHz的新賽揚超頻到110MHz。而如果要將100MHz外頻的新賽揚超頻到133MHz這樣的標準外頻,那往往得靠跳線才能完成。注意,前面所說的這些只是用來簡單說明“外頻跳線”的作用,該跳線最基本的作用是“針對不同外頻的CPU,在主板上正確設置其外頻,使之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