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是一種程序設計最為重要的一種模式,其具體的使用非常廣泛,根據它的作用,其實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中間件或者中間層,比如各類軟件的中間件,軟件與硬件中的中間層。
作用
為其他對象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這樣實現了業務和核心功能分離。
抽象類視圖
分類
分類實現
虛擬代理
虛擬代理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延遲,這里給出[DP]一書上的例子,考慮一個可以在文檔中嵌入圖形對象的文檔編輯器。有些圖形對象的創建開銷很大。但是打開文檔必須很迅速,因此我們在打開文檔時應避免一次性創建所有開銷很大的對象。這里就可以運用代理模式,在打開文檔時,并不打開圖形對象,而是打開圖形對象的代理以替代真實的圖形。待到真正需要打開圖形時,仍由代理負責打開。
// 抽象類 class Image { public : Image(std::string name) : m_name(name){ } virtual ~Image( ){ } virtual void Show( ) = 0; // 顯示文檔的函數 protected : std::string m_name; // 文檔名 }; // 大型實體類 class BigImage : public Image { public : BigImage(std::string name) : Image(name){ } virtual ~BigImage( ){ } void Show( ) { std::cout <<"This is Big Image..." <<std::endl; } }; // 大型圖片代理器 class BigImageProxy : public Image { public : BigImageProxy(std::string name) :Image(name), m_bigImage(NULL){ } virtual ~BigImageProxy( ) { delete m_bigImage; } void Show( ) { if(this->m_bigImage == NULL) { m_bigImage = new BigImage(this->m_name); } m_bigImage->Show( ); } private : BigImage *m_bigImage; }; // 客戶端代碼 int main( ) { Image *Image = new BigImageProxy("Image.txt"); Image->Show( ); delete Image; return 0; }
遠程代理
遠程代理多見于通訊,如網絡、IPC和RPC中,一般需要提供提供了客戶輔助對象和服務輔助對象,為客戶輔助對象創建和服務對象相同的方法(如JAVA中的stub和skeleton),然后實現之間的具體通訊,對于client 而言stub(其實是stub和skeleton共同工作)就是其遠程代理。
智能引用代理
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智能指針的運用,相對于指針,智能指針就是對指針的代理;這個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auto_ptr或者share_ptr的實現。
寫時拷貝代理
寫時拷貝使用了虛代理和引用計數的機制,推遲拷貝動作到計數發生變化時,比較典型的運用如std::string的內存實現;具體實現可以查看string的源碼
std::string str1 = "fine"; std::string str2 = str1; //執行后str2 str1 的 data 地址是一樣的; str2[0] = 'w'; //執行后str2 地址發生變化
其他代理
剩余幾種代理通過對訪問對象的控制來實現其具體的應用,因為牽涉到復雜的應用場景和不同的語言架構,在這里就不多講了,可能離題遠了。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VEVB武林網。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