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融合與業務融合
網絡融合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個統一的網絡上進行各種信息的通信。今天,通信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信息的類型已經從電話電報擴展到視訊和各種數據,尤其是因特網業務的通信量越來越大。其次由于各種分組網絡技術的出現,非凡是無連接的IP組網技術的出現,端到端固定帶寬信道的模型已經不能充分表征通信的環境。作為信源的載體,除了人以外,更多地擴大到了機器,各種信源的特性之一是非固定速率特性,包括人的聲音、目前的視頻編碼以及互聯網的各種業務等等。因此,采用分組網絡來交換和傳送這些信息是最適宜的,因為分組網絡的統計復用的特點能夠高效地使用網絡資源。網絡應當滿足各種信息通信的要求,達到各種信息通信要求的服務質量(QoS),具有信息通信安全的保證,同時還應當滿足網絡運營的要求。
三層網絡模型
為了適應信源的不同特性,滿足不同信源通信對網絡的不同要求,我們提出了三層網絡模型,即由業務層、承載層、傳輸層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傳輸層是網絡的物理基礎,主要是采用光通信技術(DWDM、SDH等),提供點到點連接的固定帶寬的電路或光路,而目前研究的智能光網絡主要用來解決光通信網絡資源的調動問題,也有少數廠商在研究把分組技術用到光網絡中來實現分組交換,但這些技術對一個大型網而言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主要用于邊緣網絡。承載層是一個分組的網,適應各種信源的非固定速率特征和提供統計復用功能,在承載層組建不同的承載VPN,為不同信源通信提供其所需要的QoS保證和網絡安全保證。業務層解決各種信源通信的特點、屬性、編址、控制信令、媒體處理等不同的個性化問題。業務層根據不同信源的特點進行信源編碼并分組化。
網絡是由三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三個要素分別是節點(ATM交換機、路由器等)、中繼(SDH電路、光波、光纖等)和拓撲(網狀、星狀、部分網狀、環狀、混合等)。針對目前一些新技術,應注重其解決的是哪一個要素的問題。對此,我們提出由網絡路由治理、靜態網資源治理、動態網資源治理構成一個對三層組網的評價體系。
MPLS的發展方向
MPLS組網是有連接的組網,是對每一種業務的連接,而不是對每一個業務呼叫的連接。這與端到端的用戶呼叫連接有很大的差異。它融合了無連接組網的靈活性、擴展性和有連接組網的QoS保證性、可治理性。
?。停校蹋咏M網涉及到了網絡路由治理器和靜態網絡資源治理功能。通過流量工程擴展的OSPF-TE、ISIS-TE、CSPF(受約束的最短路徑優先)進行各節點各中繼資源信息通信,帶網絡資源約束的路由計算;采用流量工程擴展的RSVP-TE信令,建立具有網絡資源保證的LSP;每個節點維護流量工程數據庫。
?。停校蹋幽壳俺霈F了一個新的動向,就是新研制的MPLS交換機路由器已經向著融合ATM技術和路由器技術方向邁進。這種MPLS交換機路由器還正在融合節點設備的二層(ATMFR等)功能和2.5層(MPLS)功能,能夠通過各個LSP的屬性(如QoS屬性)直接控制節點資源(如優先隊列),而不是原來的映射關系。
但是,MPLS組網基本沒有第三層動態網絡資源治理功能,跨域組大網的功能不完善。因此,MPLS技術發展方向是:
節點具有探測各方向網絡擁塞程度的能力,即網絡測量能力;
增加網絡OAM機制,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路由器要研究。以太網路由器要成為一個可域名的網絡,如提供綜合業務,也得增加OAM機制;
實現業務呼叫接納控制(CAC);
跨MPLS域的LSP粘接,保持LSP資源保證性能功能的BGP擴展。
電信業務和因特網業務
電信業務和因特網業務特點不同,其對網絡資源需求和對網絡通信要求也不同:
?。保刂返男枨蟛煌?/P>
由于因特網業務主要通信形態是客戶機服務器模式,可以通過動態地址分配給客戶機分配地址;而電信業務主要是端到端通信形態,每個端設備都要做被叫,每個端設備都應固定分配地址。
?。玻帕钕到y不同
電信業務需要對每個業務呼叫進行控制的信令系統,如對語音通信的7號信令系統,對視訊多媒體的H.323建議族;因特網業務需要把別名解析為IP地址的域名系統,如DNS系統、SIP系統。
3.網絡通信的處理需求不同
電信業務在通信過程中,從呼叫建立到呼叫結束,網絡需要維持呼叫的通信狀態,由此進行網絡資源的調度,實現呼叫接納控制,產生計費信息;因特網業務只進行接入控制,并不進行網絡資源調度。
?。矗畮拰ΨQ性不同
電信業務基本上是對稱帶寬業務;因特網業務主要是非對稱帶寬業務 。
?。担畬崟r性不同
電信業務主要是人與人的視覺、聽覺通信,對通信的實時性要求高;因特網業務實時性要求不高。
?。叮W絡QoS要求不同
電信業務必須由網絡提供QoS保證,而且是絕對的QoS保證;因特網業務由終端之間的高層反饋重傳協議來保證數據的傳送可靠性,網絡并不提供QoS保證。
?。罚\營模式不同,對運營支撐系統要求不同
電信業務要對每個用戶的每個業務呼叫進行治理控制、網絡資源調度、認證授權計費,根據每次呼叫使用網絡資源的情況進行統計,確保QoS,按質論價。因特網業務只進行接入控制 ,實行包月或按上網時長計費,不能按質論價,當然也不能保證QoS。運營支持系統必須適應相應的運營模式。
結語
幾年的實踐,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熟悉到網絡和業務的關系。網絡是為業務服務的,不同業務對網絡有不同的要求,我們應該改造網絡來適應業務,而不是相反。通過對各種信源、信宿特性和各種信源通信對網絡的要求的研究,我們能勾畫出三層網絡模型。承載層在QoS保證、安全保證、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經越來越清楚,承載層組網功能評價體系可以客觀衡量承載網絡對不同業務的支持能力。MPLS是有希望承載綜合業務的組網技術,但需要在動態網絡資源治理和組建大網等方面有所突破。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