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不斷迭代,掌握其中一門技術就可以悠閑到老么?盲目搬磚就能以量變換取質變么?世界的快速發展,本質是什么?如何鑒別出有潛力的技術?如何突破自身學習和能力的瓶頸,更好做到自我管理?
本文是左耳朵耗子老師在「云加社區沙龍 online」的分享整理,詳細闡述了技術人應如何面對焦慮,把控技術,更好適應未來技術發展的沖擊。
從我二十多年的工作經歷來看,期間經歷了很多技術的更新換代,整個技術模式、業務模式也是一直變來變去。
所以我針對這一話題,談一談技術人員應該怎樣適應這樣一種變化?
第一,如果想要把控技術,應對這個世界的一些變化,需要大致知道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律和發展趨勢,另外還得認識自己,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
在這個趨勢和規律下屬于自己的發揮領域到底是什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
第二,打牢基礎,以不變應萬變,不管世界怎樣變化,我都能很快適應它。
第三,提升成長的效率,因為現在社會的節奏實在太快了,比二十年前快得太多,技術層出不窮,所以我們的成長也要更有效率。
效率并不單指的快,效率是怎么樣更有效,是有用工除以總工,怎么學到更有效的東西,或者怎么更有效學習,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另一關鍵。
認識世界,了解自己
①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首先要認識這個世界發展的趨勢,人類社會目前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信息化革命也正在進行。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時代,即用蒸汽機代替勞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內燃機,電力被發明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今天,主要是以信息化、原子能還有空間技術以及一些生物應用工程等。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次工業革命圍繞著都是能源的迭代、能源的升級。從蒸汽時代到內燃機時代,再到原子能。
②技術演進的規律
為什需要這些動力和能源?因為人類發明各種機器都是需要能源和動力的,所以從蒸汽、內燃到電力、原子能都是在不停的解決怎樣讓機器動起來的問題。
要讓機器動起來必須有一個外力,所以能源變成很重要的事情,機器可以不知疲倦的做,但是能源要跟得上。所以解決能源問題就是為了解決機器的自動化。
今天的信息革命其實也是在解決自動化,只要能夠被數字化了,就可以實現自動化。
以通訊為例,最早是飛鴿傳輸、然后是無線點播傳輸,到現在通過互聯網通訊,都是在解決自動化,自動化的過程就是只有機器在不知疲倦工作。
自動化可以帶來規?;?,規模化可以帶來成本極度的下降和效率極大的攀升,工業革命其實基本上都在干這些事。
接下來關注信息化革命,信息化革命分成三個階段:
1990 年代到 2000 年,這個時代叫兆比(MB)時代,是雅虎、新浪、搜狐、網易門戶網站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 SP 互聯網提供商,把一些資訊數字化,然后發布到網絡上。
2000 年到 2010 年,這個時代叫多媒體或者是 UGC 時代,上網開始變得普遍了,每個人手里的數碼設備開始變得多了起來,可以上傳照片,可以上傳視頻,甚至可以在網上做社交。
從 2010 年到 2020 年,這過去的十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只需要手機在線,不需要依靠電腦。
因為手機隨時在線,所以個人的各種各樣的數據始終在被收集,只要用戶上網就會產生數據,所以人的行為最終也被數字化了。
下一個十年,也許把手機丟了都可以。即使手機扔了,照樣可以數字化,這是因為線下有很多攝像頭、互聯網也可以虛擬化人類的很多行為。
整個世界的大趨勢基本上就是解決能源和自動化。我們了解到這些東西就可以知道未來世界會向什么方面變化。
過去用機器代替牲口,或者代替人類操作。比如說織布機,一個人可以管幾百臺織布機,數控機床以前靠人操作,后來數控就不需要人了,這是數字化帶來的一個更好體驗。
說得好聽叫解放生產力,說難聽點就是讓人失業,但是是讓勞動密集型失業,未來卻可能會讓知識密集型失業。
有一些知識密集型崗位,比如律師,未來是比較容易失業的,一些低端、中端的律師會被算法和機器取代。
因為律師行業里面很多東西是比較教條、公式化的,所有的案例、法律都是公開的,這些東西是可以被機器快速學習的。
技術的演進規律基本是自動化加規?;?,從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這就是為什么世界變得越來越快,人類都快跟不上節奏的原因,主要是整個社會不斷被機器、數據所驅動。
③技術世界的組成
技術世界是怎樣組成的,最大的基礎是什么?一般是理論,首先理論得突破,理論突破以后,產生質變就能到下一個層次,理論突破了,就會有產生一些技術的基礎,這些短期看起來可能賺不了錢,但是沒有這些東西后面就轉不了。
像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并不解決人類的業務問題,但是如果沒有操作系統,沒有網絡,上傳應用就不會存在。生存技術底層技術就像高速公路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見解,不同的喜好。能看懂理論就進入理論,能深入底層原理就到技術那邊去,想解決某項問題,提升效率就去發明工具。
還有產品,產品是用戶體驗,想要提升一些體驗可以去做產品。項目基本上是為了完成一或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項目可能是這些技術工種里面最接近需求的,但是也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生命周期可能會較短一些。
這個生命周期不是項目,操作系統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但是理論、基礎技術、工具它們所需要的基礎沉淀或者這方面技術人員的生命周期會比做項目的人員的生命周期要長。
分工也是這么來的,不是說做前端、后端、算法等這些基本的分工,而是更抽象的分工,這個分工是看每個人的能力還有他的個人喜好,這個世界就這么分出來的。
④世界需要的人才
這個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需要勞工,勞工能使用技術就好了。還有另外一種是技工,技工不但是使用技術,還可以把活兒做好,這是有技能的勞動力。
勞工就是勞動力,勞動就好了,重復勞動。勞工最大的問題很有可能會被淘汰,因為他是在做一些重復勞動,做這種重復勞動的人很容易被淘汰。
技術工人能夠把技術弄好了,活兒做好,他屬于一種手藝人,隨著技術門檻的下降他可能就會被淘汰掉。
特種工人是必須了解原理和解決難題的一類工人,他們是解決比較難的、特定的一些技術問題。
當一種技術被淘汰,他并不容易被淘汰,因為他懂原理,原理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套路和方法。
關于設計和架構,設計和架構人員主要是開發一些工具,提升效率和提升用戶體驗,提升穩定性、性能、代碼重用等,總的來說就是為了降本增效。
這一類人的工作降低了技術得到門檻,他們把技術門檻降低了以后,就可以把這個技術普及開來,就可以由廣大勞工、技工、特殊工人使用了。
對于經理,經理主要是創造利潤,組織團隊。不同的場景下,經理也需要不同的技能。比如說創造利潤,不同領域不同玩法,包括組織團隊也是一樣。
不同時代帶人也是完全不一樣。就像我們 70 后和今天 00 后、90 后怎么帶他們,完全是兩碼事。因為大家背景不一樣,經歷不一樣。
(編輯:武林網)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