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網絡上傳播的一則新聞報道稱,遠赴索馬里海域護航的中國艦隊,1月15日在曼德海峽西海岸等候第三次護航行動時,將一艘跟蹤中國水面艦艇編隊的潛艇(暗指印度)逼出水面?!吨貞c時報》2月5日報道指出,經查實,這一報道系假新聞,其情節和內容均大幅抄襲解放軍報去年4月的報告文學:《北海艦隊反潛實錄》。
這條“逼出跟蹤潛艇”的“新聞”出現在網絡上時,作為時事新聞編輯的筆者,當時的第一感覺是異常興奮,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看點的新聞。然而細讀兩次后覺得,對于一條時效性很強的新聞來說,這條新聞的語言、情節和敘事手法卻又顯得過于鮮活生動,不像一條即時新聞。另外其來源《青島晨報》令我產生了懷疑,因為根據我對國內媒體的了解,根本不存在《青島晨報》這樣一家報紙。因為筆者建立有一個“中國新聞編輯”的QQ交流群,內有全國各地媒體時事新聞編輯近150人,于是將這個疑問拋到群里去討論。
經過詢問青島媒體同仁,得知《青島晨報》確實子虛烏有。我又去了《青島早報》、《半島都市報》等青島報紙PDF仿真版閱讀電子報,發現青島任何一家紙媒都沒有報道這條“新聞”。于是大家都對這條“新聞”的真實性產生了疑慮,最終《天府早報》的一位同仁通過關鍵語句搜索,找出該“新聞”的情節和內容大多來源于《解放軍報》2008年4月28日的一篇報告文學——《北海艦隊反潛實錄》!最后,群內各媒體編輯紛紛表示放棄該條新聞。然而遺憾的是,該條“新聞”不但在網絡媒體上被廣泛傳播,而且次日國內仍多眾多紙媒對此大加報道和渲染。該條“新聞”還引起了印度媒體的關注,印度海軍發言人反駁,印度在該區域沒有部署潛艇。不知道《重慶時報》記者是否在我們群內交流線索的基礎上繼續求證,不過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逼出跟蹤潛艇”被查實確實是地地道道的假新聞。
如此,一條假新聞終于被證偽,止住了其繼續傳播的路徑。然而,從這條假新聞引起的轟動效應以及印度軍方的反駁來看,教訓卻仍該總結。當下固然需要追查假新聞制造者的源頭和用意,也當引起各媒體編輯對自身編輯能力和技術的反思。對于一個時事新聞編輯來說,應該具備最基本的辨別新聞是非的能力。其職業素質除了要達到國家相關職業的從業標準之外,針對編輯時事新聞的特點還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要求和工作程序。首先,作為時事新聞編輯,編輯國內新聞應該對國內媒體的大概情況有所了解,對各地主流新聞媒體單位的名稱和所在地大體掌握;編輯國際新聞應該對全球各國地理位置和各國概況多加了解。其次,時事新聞編輯應該具有核實新聞準確性的意識。不要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聞就盲目予以轉載,一方面是應視新聞來源是否權威,刊發單位是否存在;另一方面即使有正規新聞媒體來源的新聞,也應到該新聞媒體的PDF電子版上查證其是否真的刊發了這條新聞,以求準確性。第三,作為時事新聞編輯,不要關起門來工作,應該跳出本單位社交的小天地,將視野和眼界開闊一些,與國內同行多加交流經驗和意見,共促進步的同時,也能有效避免為假新聞做“二傳手”。
回頭再看這條“逼出跟蹤潛艇”的假新聞,其實如果每個編輯在了解《青島晨報》并不存在的同時,再多一條疑問就足以將其證偽并放棄。這條“新聞”的寫法和敘事口吻都是以記者身在其境的角度來寫的,然而這次隨赴索馬里海域護航中國艦隊采訪的,只有中央級媒體的8名記者同往。這樣一條極具看點和新聞性的消息,這些隨艦媒體的記者怎么會漏掉?而且,就算是《青島晨報》真的存在,一家地方都市報又哪里有資格獲得隨艦采訪的機會?
新聞的魅力就在于其具有真實性,媒體原創或轉載新聞都必須遵循真實性的原則和責任擔當,這一點于法于理都毋庸置疑。而作為新聞的實際操作人,編輯更應該勇于擔當這種鑒別新聞真偽的責任,往大里說是對從業媒體的公信力負責,是對讀者思想和輿論的方向引導負責;往小里說,更是對自己職業飯碗負責,對職業操守負責。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