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編輯學會等新聞出版單位共同舉辦的“首屆全國網絡編輯技能大賽頒獎大會”暨“首屆全國網絡編輯與網絡文化建設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的相關各方訴求各異:主管機關藉此考察網絡編輯的現狀,探尋通過對編輯培訓,總體把握網絡輿論導向;職業鑒定機構探討網絡編輯的培訓標準,主力培訓機構力圖通過制定標準,占有培訓市場的主動地位;部分院校爭取率先設置相關專業,以吸引生源。
面對網絡編輯這個新行當,其實有很多人并不清楚這一職業到底是干什么的。網絡編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分類、編輯、審核,然后通過網絡向世界范圍的網民進行發布,并且從網民那里接收反饋信息,產生互動,無疑是網站的設計師和建設者。參加完此次論壇之后,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造就一名合格的網絡編輯,任重道遠。因為正如前面所提,民眾對網絡編輯這個新興職業存在疑惑。
首先,把網絡編輯形容成網絡搬運工的,大有人在。簡單的復制粘貼工作誰不會做呢?必須承認,網絡編輯初級確實是從CTRL+C,CTRL+V開始,但這不等于網絡編輯行當也要持續這種狀態。真正的高手,在COPY過程中,增加了專業和行業知識,在PASTE過程中,抒發觀點,胸懷天下。要做就做網絡“思想”搬運工!編輯圈中相傳,“復制的最高境界是讓別人把你復制過來的再轉載回去!”可惜目前仍有多數網絡編輯,只停留在辛苦搬運文字的階段,要想不累,就要轉變思維方式。等復制粘貼工作實現保質保量之后,網絡編輯自然會進階到修改文章標題,寫文章內容,撲捉新聞點做個專題策劃等之類的工作階段。畢竟怎么說,網絡編輯也是編輯的一種,其實和傳統編輯入門的思路還有一點相像,從事傳媒工作都應該有一個發展與積累的過程。目前,網絡編輯平媒化,平媒編輯網絡化,融合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一個好的網絡編輯,絕對是個復合型的人才,懂網絡,懂媒體,懂行業,發掘出這樣的人才,難能可貴。
其次,筆者發現參加此次網絡編輯技能大賽的學生,以新聞、中文、編輯出版等專業為主體。到底專業對于網絡編輯真的如此重要么?網絡編輯是要求文字功底好,還是要求技術好?到底評判標準是什么?
記者有位學工科的大學校友曾經在社區門戶網站做過網絡編輯,并且做到了頻道編輯組長的位置,對于一個即將畢業的“半路出家者”,也算個不錯的肯定。他闡述網絡編輯的標準之一是“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暫且不評價此話是否完全正確,就目前來看,的確優秀網絡編輯中多數是跨專業的。許多文科生知識體系并不完整,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一名合格的網絡編輯,在具備了本專業基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還要精通各行,見聞廣博,才能有效地處理好傳受之間的諸如“迎合”與“引導”之類的關系。
傳統媒體在國內其實處于一種壟斷地位,而其收入也不錯。但是網絡媒體不一樣,市場充分競爭,導致優勝劣汰,應該習慣才是。平和的心態,對剛入職場的網編來說很重要,既要屁股坐得住,甘心做復制粘貼的事情,又要會和外界打交道。心儀于網絡編輯的同學們,入行請慎重。如果自己不是個相當靈敏的人,別把青春耗在網絡。如果自己很優秀,這行當然很酷啦!
再者,很多人迷惑何為網絡編輯的強烈市場意識。說白一點,讀者現在的選擇非常多,編什么就讓讀者讀什么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網絡編輯要考慮有沒有人會為網編選編的文字去付費,考慮到編輯的文字在互聯網閱讀環境下的體驗。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個產品,作為網絡編輯要去盡力打造,維護好這個產品。
雖然,前面談了當個網絡編輯的不易之處,但是要承認網絡編輯和傳統編輯相比,還是有很多優勢和不可替代性。更快、更全、更敏銳是網絡編輯的標簽,網絡的速度不像平面媒體,發生一件事情后,會給你幾天時間選題、組稿,而是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就把新聞報道出來并達到與讀者互動的目的。比如,中國男足又踢了場讓您特窩火兒的臭球,網絡媒體就可以邊看直播邊寫出報道,還可以賽前發動預測投票,賽后進行評價投票,而紙質媒體就只能自己罵,還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出版。網民100個里面有90個說確實“很差很生氣”,數據就是民意,清清楚楚展示在網絡這個平臺上,誰也違背不了。
互聯網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創造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創造了新的獨特文化,從Web1.0到Web2.0,可以說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中國,網絡文化建設從以精英為主擴展到了草根廣泛參與的新階段。“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網絡的互動性,使其成了大眾抒發訴求,表達觀點,甚至自我娛樂的平臺。所以,網絡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讓人們更深地體會到網絡編輯的責任重大!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轉載請注明出處《新華書目報》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