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師到創新咨詢顧問公司——"ARK"的CEO,10多年來,在經歷了設計中的不同角色后,找到了自己現階段的定位,這一路走來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中間有坎坷有迷茫,始終抱著媲美國際頂尖設計的目標一路前行。
最近的一些采訪匯總, 慢慢更多文章來襲~
介紹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我是滕磊(火山大陸), ARK design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師到創新咨詢顧問公司——"ARK"的CEO,10多年來,在經歷了設計中的不同角色后,找到了自己現階段的定位,這一路走來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中間有坎坷有迷茫,也有對自己的不確定,但自己始終抱著媲美國外頂尖設計的目標,一路前行。
我的主要工作是與我們的客戶一起思考產品在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形成差異化競爭,并且通過好的體驗和服務設計將商業戰略落地,通過產品將商業目標與用戶需求巧妙結合,為客戶帶來實際的商業價值,創造用戶真正熱愛的產品。
這些客戶里面有最熱門的創業公司,比如羅輯思維的「得到」、小牛電動、吳曉波頻道、花椒直播;也有大型的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巴巴、支付寶;以及想要完成互聯網轉型的傳統商業巨頭,KFC、三星、 招商銀行、通用等等。招行掌上生活 4.0 和 5.0 版本都是 ARK 參與設計的,騰訊應用寶 6.0 的戰略轉型成功是 ARK 與騰訊團隊的共同成果,KFC 的全新移動端戰略和新 APP 也是 ARK 共同參與設計的,這些設計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設計師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你的職業生涯的轉折點是什么?
十幾年的設計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有 3 個:2006 年加入微軟亞洲工程院;2009 年加入跨國戰略咨詢公司Frog design,第一個項目就是為微軟設計了 Office for mac 2011 的 logo(很有戲劇性不是么);2012 年與合伙人一起創辦了 ARK design。
06 年加入微軟是我開始做產品設計的起點,在微軟接觸到了科學的設計流程,之前完全是憑著感覺在做設計,而科學具體的設計方法可以持續穩定地把設計做對。在微軟還結識了一票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之前虎嗅寫的《走進微軟、「設計」微軟、離開微軟……中國設計界的「微軟幫」》這篇文章,微軟是我們的「黃埔軍?!?。
09 年加入 Frog, 我開始接觸全流程的產品設計,視野更加開闊。認識到每一個環節在整個流程中的作用,可以深入的接觸到用戶,挖掘他們在產品使用上的痛點,使自己可以更準確的做出判斷。同時,也參與了眾多國際項目,在與不同國家設計師的合作中,學到了更多不一樣的思考問題方式。因為大多數項目都是跨平臺的設計,這也鍛煉并加強了我系統的產品思維。
12 年創立 ARK, 絕對是我最大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我完成了從產品設計到商業思考、從設計師到商業+產品人的轉型。視野決定格局,我需要從商業、用戶、產品、運營、技術、設計等多維度,用全局視野系統性地思考如何差異化創新,而不僅僅是從設計的角度看問題。同時,我也認知到設計思維所帶來的更加巨大的商業價值——用設計思維從商業全局、用戶訴求、市場趨勢、技術應用等角度切入, 創造新的機會、挖掘新的商業價值,幫助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ARK,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國際水準的團隊,與客戶一起創造世界級的產品、體驗與品牌。我們將無形的思考與洞察變為有形產品,從用戶需求和商業訴求角度出發,以可行性為基礎探索更多創新的可能性,把紛雜的信息與內容重新梳理,用新的架構串聯在一起,針對產品機會點優先層級,形成不同側重點的問題解決方案。
分享一些理念
設計是從上而下的思維方式。要先談策略再談設計。產品與設計都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設計師從商業模式、產品策略來全局性的,從上而下的思考與洞察。上層思考決定了下層的具體表現和執行。什么要做,什么不做;用什么作為切入點;資源有限、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如何抉擇?這些問題都需要先思考策略,評估每件事的優先級。沒有人可以同時做全部的事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顯得尤其重要。
設計師要具有大局觀與商業思維,作為一個設計師想要成長為產品人,那就需要培養自己的大局觀和轉變思維,要有全局系統性思考的能力,從上而下,從整個產品的角度來看待設計。還需要很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轉換身份成為了公司或者項目的領導者后,你需要看得更廣,不斷地去了解方方面面的東西,產品設計本來就是一門學科跨度非常大的科學。設計也從原來設計師的整個世界,變成了整個流程中的某一環,只有平衡好所有的事情,全局性的思考,讓產品達到了理想的狀況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相對"而言都是次要的部分,任何的部分都必須要圍繞這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展開。
作為設計師,首先要明白設計思維所能帶來的價值,并且活學活用,真正在實戰中為產品帶來必要的創新與突破,從而啟發影響他人,使得更多人可以理解設計思維的強大之處。設計師乃至整個行業都會為之受益。
同時,作為一個設計師,僅有專業的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用力的感受生活,表達自己,才能夠反過來獲得更多的靈感。比如我自己對于電影、音樂、書籍、賽車、電子消費品、潮流玩具都有著很大的熱情。我喜歡讀書,目前讀書是給我啟發最大的、受益最多的知識獲取方式。我喜歡讀科幻、商業、設計、心理學、故事方面的一些書籍,《人類簡史》《創業維艱》《從0到1》《三體》《學會提問》《神們自己》《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看見》《設計心理學》《設計中的設計》等等。和大家一樣會追一些美劇大作,比如最近比較熱的《西部世界》《權利的游戲》《無恥家庭》英劇《黑鏡》, 紀錄片《行星地球》, 汽車類《The Grand Tour》,也會看一些相對小眾的,比如《絕命律師》。
你都在使用哪些硬件?
我常用的硬件有 MacBook Pro, Sony RX1, Bose QC35, LG 34 寸 4k 曲面屏,九口山,Kindle,Apple Watch, G-shock, B&W Zeppelin 等。
Sony RX1 系列要和大家推薦一下,微單王者,2w 以內為數不多的全畫幅微單,畫質感人,體積小,個人不喜歡出門還帶一個巨大的單反,索尼大法好,哈哈。缺點是對焦有些慢,不能更換鏡頭。不差錢的土豪就上萊卡。
Bose QC35 能提升耳朵的「幸福感」,一副完美的日常耳機,開啟降噪戴上耳機的瞬間,世界安靜了,它的降噪我覺得是這個價位上下里最好的之一,出差旅行必備良品。
LG 34 寸 4k 曲面屏,曲面屏用起來超爽,視野超大,基本等于兩個屏幕,而且還是無縫的。顏色還原一點問題都沒有,和 MacBook Pro 幾乎一模一樣,完全可以滿足我的設計需求,而且還是 4K。
九口山,專注做紙質筆記本,本子的質量當然就不用說了。特色是封面都無比賞心悅目,還出了與各種藝術家設計師合作的版本,每個愛美之人都應該擁有幾套。
Kindle Paperwhite 地球人都知道,主要是攜帶方便,紙質書我也有,帶起來太沉。
軟件呢?
軟件相對簡單,主要就是 Keynote、Email、Evernote、MindNode、Pages。
這和我的工作性質相關,文檔是最基礎的表現形式,所有的思考都會通過文檔來和客戶溝通,所以 Keynote 用的是最多的,郵件和 Evernote 用來和同事們保持溝通、信息同步,當然還少不了微信群。團隊協作中保持同步是非常重要的,Evernote 是目前在信息整理同步上用起來最順手的。最近寫文字比較多,所以也常使用 Pages, 和 Keynote 一樣屬于 iWorks 系列。
MindNode 是一款腦圖工具,使用簡單容易上手,是整理思緒梳理邏輯的利器。
還有一款是紙質便簽,不屬于軟件,但確實是工作中少不了的利器,將腦中的想法全部呈現在桌面上,再調整梳理其中的邏輯,一切就會越來越清晰。
你最理想的工作環境是什么?
現在的工作環境已經實現我的理想了。
我們辦公室在 8 號橋,3 米多的層高,一半的墻面是落地窗,吃不完的零食和滿冰箱的飲料,優美舒適的待客會議區,視野開闊的站立辦公區域,可以一杯咖啡和幾根煙就坐一下午的工作陽臺,自由寬松的工作氛圍。每天 11 點的上班時間,下樓走幾分鐘就是田子坊與新天地、美術館、酒吧,是下班后放松心情的好去處。基本上已經非常完美了,我只是想要一張再大一點的辦公桌(東西太多放不下……)。
你平時獲得工作靈感的方式有哪些?
書籍、電影、美劇、音樂、閱讀類內容 App 是我平時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我喜歡讀科幻、商業、設計、心理學、故事方面的一些書籍,比如《人類簡史》、《創業維艱》、《從 0 到 1》、《三體》、《學會提問》、《神們自己》、《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看見》、《設計心理學》、《設計中的設計》等。
和大家一樣會追一些美劇大作,比如最近比較熱的《西部世界》、《權利的游戲》、《黑鏡》、《無恥家庭》, 紀錄片《行星地球》, 汽車類《The Grand Tour》,也會看一些相對小眾的,比如《絕命毒師》。
內容類 App 有每日開眼、錘子閱讀、得到、微博、知乎和微信。
推薦一件生活利器給大家。
生活利器我推薦日本的 Sante FX NEO 眼藥水,提神醒腦、舒緩視疲勞的利器,如果你用過銀色裝感覺不給力,那么請使用金色裝。一滴入眼清涼無比,有種要瞎了的感覺。
我也很喜歡玩改裝車,車就像房子,買來直接開就是精裝房,買回來要按照自己的性格來改裝,那就是自己裝修了,這樣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性格,也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輪轂、剎車、避震、行車電腦、進氣排氣,能改的地方非常多,除了滿足自己的個性表達以為,最重要的還是安全。車不改也能開,這只不過是一種對于車子的態度,車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工具,而是我的一個好哥們。我自己開的是一輛MINI Countryman JCW和一輛EVO。歡迎愛車的朋友一起交流。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