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代的設計師不應只看到美感,從長遠而言,需要從商業/產品/體驗/視覺多個角度綜合考量構建設計形態。
本文將從生活場景引入思考模式,過渡到實際產品中的綜合思考。
生活場景思考
地鐵口扶手電梯應該往里開還是往外開?
顯性因素與隱性因素
所謂顯示因素是指用戶在體驗中的第一感受體驗,比如進地鐵了我想乘扶手電梯方便我下去,出站時我也想繼續乘扶手電梯。
所謂隱性因素是指在連續行為過程或隨時間推進過程中可能會發現的潛在問題,此處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
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
在地鐵內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這個是在設計時規劃好的空間大小,能容納多少人,一旦建設后則無法改變。
在地鐵外的外部空間是無限的,因為用戶出去后即疏散,往不同方向走,不易造成擁堵。
正向分析
假設電梯【往里開】的場景下會發生什么情況,在非高峰期,地鐵內沒有過多人群時,不會造成擁堵,下電梯后隨即前行。當在高峰期時,如上下班時間,在地鐵內人群擁堵的情況下,如果排隊已經排到了扶手電梯附近,而前面的人又沒有移動,此時從扶手電梯源源不斷的人群下電梯時會被前方不移動的人擋住,還有一些喜歡走路玩手機的人更加不會經??辞昂笞笥业那闆r,跟著前面走的人走,然而扶手電梯并不會停,那么就會后面的人群就會不斷碰撞前面排隊不動的人群,從而造成嚴重的人群碰撞事故。
反向分析
假設電梯【往外開】的場景下會發生什么情況,在高峰期或非高峰期,人群排隊上扶手電梯,到了出站口后陸續出去往各個方向疏散,因為外部空間無限,極少情況會在地鐵出站口造成擁堵,從而降低由于擁堵而造成人群碰撞的情況發生。
地鐵口實際情況
為了避免嚴重的人群碰撞事故,在只有一條扶手電梯和人行電梯時,電梯運行方向一直是往出站方向外開
圖示為在上下班高峰期觀察中所拍,為地鐵口真實情況,為了避免嚴重的人群碰撞事故,在只有一條扶手電梯和人行電梯時,電梯運行方向一直是往出站方向外開。左圖可見人群在進站時,由于電梯往外開,方向和人群相反,強制引導用戶走樓梯排隊。右圖可見人群在出站時,電梯依然往外開,此時順應人群移動方向。
那么,出站口就一定不會擁堵了嗎?不是的,還有可能情況,下雨!此時大部分人可能都沒帶傘,這樣就會在出站口站著堵住等待停雨,像之前說的扶手電梯不會停,依然有可能造成跟前面分析的人群碰撞。此處引入高頻和低頻思考,首先,上下班進地鐵的頻率高呢還是下雨的頻率高?顯然易見,天天都要上下班是高頻,幾個月或者幾周才下一次雨屬于低頻。我們應該更多考慮高頻情況,但也不能放棄低頻情況,所以在此建議,平時電梯往外開,但在下雨時工作人員應該讓電梯停止運行,阻止人群擁擠碰撞發生。這樣會不會更具人性化呢?
用戶體驗驅動設計形態
根據需求特性優化交互操作體驗
圖中為實際產品中所提供的原始方案和需求,設計一種操作方式,需要符合數值在0%~10%之間波動,且數值必須是0.5%的倍數,如0.5%,1.0%,1.5%,不支持其他數值。對此需求進行特性提取:數值范圍適中,需要特定倍數的數值,不支持其他數值或文字。
體驗分析_方案1_產品提供的原始方案
方式:點擊條目>輸入數值或點擊加減>點擊確定完成
最大操作次數23次:點擊條目1次,點擊21次+號到最大值,點擊確定1次,少數用戶會使用此方式。
常規操作次數6次:點擊條目1次,點擊輸入框1次,輸入數值3次(如3.5),點擊確定1次。
最小操作次數3次:點擊條目1次,點擊+號隨即完成1次,點擊確定1次。
當用戶輸入文字時提示請輸入數值,當用戶輸入其他數值時提示請輸入0.5%的倍數值,輸入容易犯錯,降低心理預期
體驗分析_方案2_提前防止用戶出錯
方式:點擊條目>滑動彈窗>點擊完成
最大操作次數4次:點擊條目1次,滑動到最底部需要2次,點擊選擇1次。
最小操作次數2次:點擊條目1次,無需滑動,當前已有他要的選擇,點擊選擇1次。
無需讓用戶手動輸入,因為容易輸錯,提前阻止錯誤提示發生
體驗分析_方案3_減少操作
方式:點擊數值選擇
最大操作次數1次:直接點擊選中
最小操作次數1次:直接點擊選中
屏占比:半屏
擴展性:低
操作點擊次數降低,但屏占比過多,且不適用于當數值更大時。(如果以后數值擴展到100%,那么整幾屏都是按鈕)
體驗分析_方案4_減少操作,防止出錯
方式:拖動圓點選擇
最大操作次數:1次
最小操作次數:1次
屏占比:低
擴展性:高
操作次數低,效率高,屏占比少,具有適用性,可以多個此類操作疊加使用
體驗分析_優化對比
此需求特性是數值范圍適中,需要特定倍數的數值,不支持其他數值或文字。
對此分析作出優化后,采用拖動圓點方式,相比原方案來說操作次數平均降低3~6倍,且無需用戶輸入提前防止用戶輸錯。
商業價值/產品邏輯/用戶體驗
音樂APP播放歌曲應該用沉浸型還是效率型?
沉浸型指在歌曲列表點擊歌曲后直接進入播放界面進行播放,方便聽歌看詞,隨時快進。效率型指在歌曲列表點擊歌曲后留在列表頁同時進行播放,方便隨時切歌,能快速切歌。兩類用戶各有偏好,有的喜歡聽歌看詞,有的喜歡隨時切歌找別的歌曲聽。
產品邏輯驅動設計形態
網易云音樂是以UCG+評論+個性化為定位的音樂社交平臺,用戶主動評論互動,在聽歌時尋找同好。
用戶在點擊歌曲進入播放頁后,點擊更多(三個點的圖標)會彈出面板,主要是歌曲的相似推薦,歌手,專輯等,引導用戶發現相似歌曲,并且增加了該歌手和專輯的曝光度,高質量歌曲或帶版權歌曲需要付費,從而促進用戶開通付費音樂包。在我們這一代,很多讀書時都追過的歌曲,那些種種回憶或現在共同的回憶。
用戶點擊評論(消息圖標)進入評論頁面,在聽歌的同時尋找同好,當用戶找到同好或看到一些有趣的評論時,產生興趣點擊他的頭像進入個人主頁發現他收藏的歌單,從而讓【聽自己喜歡的歌-評論-發現同好-發現他收藏的歌曲-聽他收藏的歌】環環相扣。這樣來說,網易云音樂采用沉浸式,這樣在用戶每一次點擊都進入播放頁,每一次都給一個推力,是不是更符合網易云音樂的定位呢?
商業價值驅動設計形態
QQ音樂是一個綜合性音樂服務平臺,海量歌曲,龐大的用戶量。
用戶點擊歌曲進入播放頁后,界面左滑出現相似歌曲推薦,歌手專輯,相似電臺,包含此單曲的熱單等,和云音樂一樣做的相似推薦,同時也是不斷幫助引導用戶發現其他歌曲,為其他歌曲專輯增加曝光度。當用戶通過此功能發現其他歌曲時,會不斷消耗流量,遇到版權歌曲不能下載,此場景會促進用戶開通綠鉆和付費流包。
界面右滑時,顯示歌詞,用戶沉浸在邊聽邊唱,此時界面中的話筒圖標會引起用戶注意,感覺點了后能錄下來跟唱的心理,但是點擊話筒圖標后確是跳轉到【全民K歌】這款APP的下載頁面,QQ音樂做的就是從此場景進行價值轉化:聽歌-看詞-跟唱-點擊話筒-下載APP。這樣來說,QQ音樂采用沉浸式,每次點擊歌曲都進入播放頁,可以潛在提升QQ音樂相關商業價值轉化。如果采用效率型,用戶只有在真的需要看詞時候才會再次點擊進來。
交互設計中的黑暗模式1
特殊情況下輕微降低體驗以零成本換取用戶流量
問題1:我們平時使用微信最常用的功能就是聊天和刷朋友圈,那為什么聊天放在了底部tab的一級頁面,但朋友圈卻放在發現tab里的二級頁面呢?
問題2:支付寶之前剛更新藍色版本引入社交元素時在網上引發大量的討論,其中一條吐槽是在支付寶首頁點擊右上角那3個圖標然后返回,只有通訊錄這個圖標點擊后是返回到朋友tab而不是首頁tab,按正常邏輯來說,首頁進去,應該返回首頁?。?/p>
正反分析_微信
朋友圈放在一級頁面
體驗角度:微信聊天和朋友圈屬于常用功能,從高低頻角度,此類功能屬于高頻,
放一級頁可以方便用戶使用。
商業角度:并不能對掃一掃,搖一搖,購物,游戲等功能引流
結果:相比放二級來說用戶少點一次,但對核心功能和商業價值無影響
朋友圈不放一級頁(維持現狀)
體驗角度:用戶多點一次才能進入朋友圈。
商業角度:朋友圈作為引子不斷引導用戶點擊【發現】,從而0成本讓微信的核心
功能和商業價值增加曝光度
結果:增加一次點擊次數,0成本換取巨大的用戶流量促進核心功能和商業價值轉化
正反分析_支付寶
從首頁進通訊錄后,點返回回到首頁tab
體驗角度:比較正常的邏輯,從哪進,往哪回。
產品角度:在此并不能潛在增加朋友tab曝光度
結果:體驗流暢正常返回,但對朋友tab無產生推力
從首頁進通訊錄后,點返回回到朋友tab
體驗角度:潛在心理模型,通訊錄找不到?去朋友tab找找近期聯系人看看
產品角度:支付寶想做社交,在多方面努力著手引導用戶,潛在增加朋友tab曝光
結果:另一種邏輯,為朋友tab增加推力,支付寶就是想做這個事
交互設計中的黑暗模式2
利用與體驗相反的操作以阻擋用戶正常路徑
通常我們想卸載一個軟件時,會找到卸載按鈕去確定卸載,這是一個流暢的操作。但是產品本身是不希望用戶去卸載的,在這里交互設計需要利用黑暗模式,設計以用戶體驗相反的操作以阻擋用戶的正常路徑。
行為路徑阻擋_驅動精靈
此產品在卸載時,需要通過3步。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阻擋,卸載按鈕不明顯(灰色字),突出的是問題修復,希望幫助你解決問題,阻止卸載動作。
當用戶依然點擊卸載,進入第二次阻擋,卸載字樣變成狠心卸載,配搭一個萌化的形象,給人一種楚楚可憐的感覺,同時突出求助專家的服務。
當用戶繼續點擊卸載,進入第三次阻擋,確認窗口,卸載按鈕依然是灰字不明顯,突出盡情吐槽這個按鈕。
行為路徑阻擋_2345看圖王
此產品在卸載時,也是需要通過3步,為什么大多產品都是3步呢?俗話說,事不過三,一件事情重復發生3次以上會產生厭惡感,給你阻擋10次煩不煩?需要在盡量降低厭惡感的同時進行阻擋。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阻擋,這里的處理是沒有卸載按鈕,而是選項,弱化了卸載的感覺,這里要比驅動精靈做的好。
第二次阻擋,可以發現,第一步時取消是在右邊,給人感覺右邊是取消,到了這一步突然變成右邊是卸載,之前給人教育是不要點右邊的取消因為我要卸載,那么你會自然的看左邊那個繼續使用的按鈕,同時這里這個按鈕也設計的很突出。
當你再次點擊卸載,進入第三次阻擋,我們發現,取消按鈕又回到了左邊而且設計的突出,又顛覆了上一步的操作,可以說2345看圖王的交互設計暗黑模式用的很好。體驗并不是一直順著用戶走的,需要考慮更多的維度。
綜合思維模式構建設計形態
一個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商業,產品,體驗,視覺之間的聯系,為最終的形態做考量,這樣的設計才是具有價值的設計。
商業價值:是否涉及價值轉化,是否增加用戶流量,是否增加曝光度等
產品邏輯:產品定位,核心功能,需求目標等
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多維度評估方法,體驗設計流程方法論體系,基于交互五要素的場景思考等
視覺設計:版式設計,情景融合,色彩心理學等
最后用一張圖描述商業,產品,體驗,視覺四者之間的關系
視覺是皮,賣相好不好,是否吸引
體驗是肉,好不好吃,口感體驗如何
產品是核,整個形態一切從此孕育構建
商業是價,這個產品最終所帶來的價值有多少
以上就是運用整合思維模式構建設計形態教程,教程很實用,值得大家學習,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