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輸入法 是一種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有“中文電腦之父”稱譽的臺灣人朱邦復先生于1976年創制。初期只有繁體字版本,原名“形意檢字法 ”,用以解決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包括漢字輸入、字形輸出、內碼儲存、漢字排序等。朱邦復發明此輸入法時正值他為三軍大學發展中文通訊系統之際,為紀念上古時期倉頡造字之精神,蔣緯國于1978年將此輸入法重新定名為“倉頡輸入法”。1980年,與宏碁公司共同發表世上首部具有「中文操作系統、中文程式語言、中文套裝軟體」之中文電腦—天龍中文電腦。
倉頡輸入法適用于多種平臺,主流操作系統和大部分電子辭典均有內嵌。一些線上漢字字典也采用倉頡編碼作為檢索工具。
1980年代初期,朱邦復在個人電腦上設計中文系統,以倉頡碼為其根本,收字數萬,效率甚高。
1982年,朱邦復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并且極力推動電腦之中文化。現今大部分操作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為正體中文世界最普及的形碼輸入法。[1]。
朱邦復本來想根據其“漢字基因”理論,建立一套“倉頡系統”,用倉頡碼統一處理漢字的形、音、義、碼、序、辨等六大問題。其中倉頡碼的原始目的是漢字檢索及排序,其取碼具有字首及字身的概念,以字首做為分類,字身做為補充,如此便可讓電腦“理解”漢字,進而達到組字、字義理解,甚至與人溝通的功能。
倉頡輸入法的設計原意不單用來輸入,更是一個整合的中文系統。漢字以倉頡碼為內碼,使漢字的字序
分明,新字隨時添加,沒有大五碼和統一碼的收字不足,字序混亂的缺點。輸出方面,漢字字形產生器以倉頡碼為基本,自動產生字形。不需儲存每一個字的字形,大大減少所需記憶空間。(例如朱邦復于1989年推出用第五代倉頡的聚珍整合系統,提供符合漢字結構的字數百萬,有七萬為實際用字。)由于輸入輸出統一以倉頡處理,取碼可以與字形一致?,F時以第六代倉頡(又稱蒼頡)為內核的中文系統,用來建構收錄中國歷代文獻的漢文史資料庫,倉頡系統的優點得到發揮。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