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雙十一”狂歡鬧得沸沸揚揚,不知道各位看官都收獲了什么呢?今年后半年的新品風生水起,前有ipad PRo發布時蘋果的大放厥詞“性能超80%便攜PC”,后有Surface Book的亮相令人驚嘆。如果說每一個品牌,每一個系列和每一個產品都是有靈魂的話,那么現在的微軟Surface是不是已經獲得了成功?鑄就這個結果的因素都有哪些,微軟的何種基因賦予了它這值得我們細細琢磨一番。
筆者認為一款產品的成功并不能長久的延續它的輝煌,它的成功如果能延伸出一個系列或者是一個產業鏈的成功才是最令人稱贊的。Surface誕生之初的兩款產品(Surface RT和Surface Pro)并沒有讓我們看到它會成為一個品牌的潛質,蹩腳的Windows RT系統最后更是被微軟自己所否定。但是現在,Surface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款平板、一臺筆記本,而是一個系列,未來還有什么誰也預料不到。
比較有趣的是,部門內部至今還在為Surface Pro 4應該歸為哪類而經常鬧笑話。不得不說微軟幾乎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門類,讓我們可以在兩個類別之中取舍權衡。10月底Surface系列新品Surface Pro 4、Surface Book都紛紛發售,國行的Pro 4也可以訂購了。iPad Pro也終于開始供貨,此時Pro 4和iPad Pro的對比話題再次稱為關注焦點。
Surface Book會是微軟Surface體系新的拐點嗎?
Surface有著微軟的血統,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它的發展:
·靈魂人物Panos Panay的帶領;
·Surface出色的產品設計理念,優秀的外觀設計;
·成功的市場定位,不同于傳統PC和筆記本;
·Windows 8的推出,讓觸控電腦交互感提升,Windows 10的完美過度;
·能夠在手機端和PC端兼容的系統優勢;
·未來打造Surface體系。
靈魂人物:Surface之父Panos Panay
每一款產品的成功都離不開一個對它有著重大意義的人物,蘋果的成功有著喬布斯對于Apple每一款產品的執著,而微軟Surface系列則必須要提到Panos Panay——這個至今都沒有官方中文翻譯名的人,被譽為“Surface之父”。
▲近些年的Surface發布會都是Panos Panay主講
▲微軟全球副總裁Surface業務負責人Panos Panay,被譽為Surface之父
■ Surface誕生地下室創造了第一臺Surface RT
雖然微軟不像蘋果那樣有很多成功的硬件產品,iPod、Mac和iPhone等創造了很多神話般的業績。但是這絕對不能否認微軟對科技進步所做的貢獻,時間來到2012年6月推出了當初并不被看好的第一代Surface系列產品。
第一臺Surface RT誕生于地下室Surface的誕生之路絕對不是一帆風順,Panos Panay曾提到微軟打造Surface產品的時候,不是從市場的角度考慮,而是從微軟內部作為產品項目角度來考慮的,微軟的想法是要打造全新類型的產品。這個產品設計出來的,不要取代已有的產品,而是要創建新的產品,這是在設計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 成為笑話初代Surface產品并不被看好
盡管Surface誕生融合了微軟很多部門的心血和想法,但是當初代Surface產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卻并不被人們看好。當初Surface送測的時我們的定位是平板電腦,但是當我們從平板電腦的角度去審視這款產品的時候感覺它十分尷尬,三個原因令我們對它未來的處境感到堪憂。
Windows RT注定會失敗首先,盡管Surface產品的用料做工都看成精湛但是市面上包括iPad在內比它輕薄的產品有很多,它的重量體型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平板電腦市場;其次,就系統而言Surface RT搭載的Windows RT使用起來體驗不優,盡管可以在ARM架構下運行但是匱乏的應用讓它很難維持下去;最后,價格定位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前期面對如此多的軟硬件困難,Surface未來的走向會如何?雖然你我們現在都知道它的成功,但是在三年前恐怕只是唱衰的勝過唱興的,而還有很多重要的原因使得Panos Panay帶領的Surface逐漸變好。
奠定地位:Surface Pro 3大獲好評
從2012年初代Surface誕生開始微軟基本上都保持一年兩款Surface新品更新的進度,每一代都從軟硬件上做了不小的提升。但是真正讓Surface系列走出陰霾面向光明的當屬2014年發布的第三代產品——Surface Pro 3,它讓更多人認識到了Surface系列的魅力,盡管它依舊很貴……
■ 二代產品提升仍不夠明顯
雖然初代產品為微軟的全新硬件市場打開了一條路,前期憑借微軟的影響力也獲得了不少的關注,可惜后勁不足產品本身存在的問題仍然讓它沒有大紅大紫。Surface RT的繼承者Surface 2雖然拋棄了RT的名稱尾綴但是依舊采用Windows RT系統。
▲Surface第二代產品
■ Surface Pro 3真正奠定Surface地位
對于Surface第一代和第三代產品是留給筆者印象最深的,第四代雖然也很優秀但是鋒芒有些被Surface Book搶走了不少。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Surface Pro 3才是他們認為的第一代Surface產品,因為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來說,它將整個Surface系列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Surface Pro 3或許是人們認識Surface需要一個過程,盡管這個過程需要兩年;或許是人們厭倦了玩具iPad想要真正的生產力工具。無論如何,Surface Pro 3從硬件上的改變讓人們真正接受了Surface系列產品,看待它的角度也不再是普通的一款平板這么簡單,它能做的顯然更多。
最大到150°的支架角度人有時候總是會潛意識的以貌取人,你說Surface Pro 3比Pro 2性能上有多大提升?其實也并沒有翻一番那么多。但很顯然外觀形態上的變化是巨大并且成功的,支架的改變、重量厚度的減少,甚至于手寫筆和鍵盤手感的提升都讓Surface Pro 3看起來很舒服。當然,作為生產力工具這個恰到好處的宣傳切入點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到了一年后的今天iPad Pro也在追求這個字眼。
■Surface 3最終放棄Windows RT系統
Surface 3最終放棄RT系統在經歷了兩代磨難之后,微軟最終還是放棄了Windows RT系統,Surface 3比Surface Pro 3晚了一年但是卻趕上了Windows 10即將到來,免費更新到Windows 10的Surface 3體驗感得到了大幅提升。不過雖然沒有機型再使用Windows RT,但是微軟仍會保持一段時間對這個系統的更新。
觸控優化:Win8到Win10的轉變
為什么蘋果現在想要讓iPad轉變其原有的娛樂形象,但是卻很難達到它想要的結果?iPad Pro性能再強大也不斷被人說成是大號玩具,筆者沒用過Mac OS系統所以不了解它究竟比Windows有多好用,但是從很多音樂視頻專業人士的反應來看至少在某些領域蘋果的電腦還是有優勢的。但是當Windows 8推出的時候,蘋果系統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 iOS與Mac OS的融合亟待解決
在iPad Pro發布甚至是前一年的時間,各種關于這款產品的概念猜想就有很多,其中筆者認為最有意思的一個就是新的iPad Pro搭載蘋果Mac OS系統。當然,事實結果也證明并非如此,但是這個猜想卻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期待。微軟將觸控技術引入Windows系統之后,我們看到蘋果移動端和桌面級的系統融合還止步不前。
運行Mac OS的iPad Pro概念圖毫無疑問在移動端的蘋果的iOS系統足夠優秀,不論是交互性還是流暢度來說都要比其它系統出色。但是隨著小設備越來越大,大設備越來越小的趨勢不斷發展,如何能夠良好的融合大小尺寸之間的溝通就成為了系統層面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這一點Windows走在了前面,蘋果想要單純的用iOS提升生產力恐怕難度不小。
■ Windows8到Windows10的進步
正如Panos Panay所說的Surface一開始沒有想要取代誰,而是想要制造出一種新的產品類別,目前我們不敢肯定Surface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但是選擇Surface的人越來越多。雖然在Windows 8推出的時候,很多蹩腳的觸控體驗并不被看好,但是微軟及時的將觸控操作與傳統的鼠標操控引入到桌面級系統,這是十分有預見性的。
▲Windows 10加強了對平板模式的優化
Windows不斷優化觸控體驗雖然在Surface這樣的設備上我們對于觸控的要求不會像手機上那么苛刻,但是Windows 8初期的體驗之差想必大家有目共睹。Windows 10上,微軟加強了對觸控體驗的優化,同時像Cortana這樣能夠解放雙手的功能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觸控操作的不足。不得不承認,基于Windows系統的平板越來越好是事實,對于iPad的需求飽和也讓蘋果頗為頭疼,三代以內沒有更換iPad肯定大有人在。
系統融合:傳統PC和移動設備兼顧
前面談到了大屏設備不斷輕薄化而小設備則逐漸變大,這兩者中間早晚會出現一個契合點。而產品除了硬件尺寸和性能上的不斷逼近,同樣也需要系統來“成人之美”。為什么人們對搭載Mac OS的iPad那么期待,因為人們想知道具備觸控特性的Mac究竟會變得多強大。
■ Windows不斷解決大小設備的觸控問題
Windows 8將觸控體驗帶到了傳統PC之上,而Windows 10則進一步友好的增強了觸控的體驗,現在我們可以在六七英寸平板上使用Windows 10也可以在十幾二十幾英寸的顯示器上指指點點,或許未來的大趨勢就是你所有能看見的顯示設備全都是可以觸控操作的也不無可能,不是嗎?
▲現場演示Lumia 950變身Windows PC
通過Continuum功能秒變PC最新推出的Lumia 950系列手機還演示了直接變身PC,通過Display Dock連接顯示器,我們就可以看到平時我們見到的桌面級Windows 10系統。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可以正常瀏覽文檔,亦可以收發短信??梢娛殖衷O備和PC的系統融合將成為未來的趨勢,iPad Pro死機了還得連電腦談什么取代PC?
■ 如果iOS和Mac OS體驗得以融合會有多好?
我想很多眼饞Windows觸控體驗的Mac鐵粉兒可能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未來蘋果推出一個系統將Mac OS良好的PC體驗與iOS優秀的觸控操作結合起來,會不會比現在的Windows 10更受歡迎?這樣的假設并不是沒有可能。
▲iOS+Mac OS界面概念圖
Mac的觸控板具備很多手勢操作其實蘋果已經在觸控板上盡可能多的實現很多手指變化帶來的操作,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它還是沒有直接點擊來得更加痛快。盡管現在有不少Mac用戶認為支持觸控的蘋果電腦系統沒有意義,但是真當它推出之后你會抗拒嗎?
新的嘗試:Surface Book會是拐點?
每過一段時期總會有一些改變歷史的產品和想法推動著科技的發展,鼎盛時期的諾基亞傲視群雄也沒有想到會衰敗的如此之慘;蘋果的創新能力逐漸降低,沒有了喬布斯對產品的固執庫克這個商人也逐漸在圈錢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微軟在Surface的第四個年頭拿出Surface Book,將微軟帶向了一個新的拐點。
■ 為什么一開始沒有Surface Book?
或許很多人有過類似的疑問,為什么微軟用了這么久才推出第一款筆記本產品?我想很多我們可以為微軟找出千萬種理由,但是筆者認為有三點是八九不離十的。
Surface Book首先,微軟不夠自信,用Surface Pro和Surface RT也從側面說明了微軟在用兩種相近的產品試水,想真正探究市場需求是什么。其次,微軟作為全球最大的操作系統提供商它要考慮友商的利弊權衡問題。最后,Surface Book已經到了不得不出的時候,Surface Pro的成功PC業的低迷都成了孕育它的催化劑。
■ 微軟借Surface Book順勢而上
Surface Book就我看來,Surface Book雖然成為了焦點但是它存在的客觀問題還是需要在后續升級版本上做改進,相信微軟足夠聰明在Surface Book還沒有捂熱乎的情況下不會再折騰出什么其他的幺蛾子。好事多磨,在這個拐點上初期的路走平順了掃清其它障礙只是時間的問題。
Surface體系:Surface Phone仍艱難
或許還有很多人并不承認Surface這個品牌已經獲得了成功,充其量也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但是不知道多少人有這樣的感覺,當你認為微軟新品發布會的重頭戲只不過是對Surface Pro升級產品Surface Pro 4的介紹時,Surface Book出現了恍然大悟覺得微軟在下一盤很大的旗,Surface陣營拓展才剛剛開始。
■ 建立Surface體系?
微軟推出的消費級硬件產品恐怕一般用戶印象深刻的并不多,這么多年拋開Windows系統恐怕剩下的包括Lumia手機、XBox游戲機在內的產品屈指可數。Surface算得上是十分出眾的一個分類,在Lumia手機未能打開局面的情況下開拓了一篇新的市場。
Surface體系還在擴張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大膽猜測,Surface將會成為微軟獨立的品牌,在Surface Pro這條主線逐漸成功后微軟推出了Surface Book。而雖然Surface Book足夠驚艷,但卻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明白人都看得明白微軟是藏著掖著的,未來的想象空間很大。
■ Surface Phone取代Lumia還是另起爐灶?
在Lumia系列手機一直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微軟仍在移動手機市場尋求出路。當看到Surface業務日漸膨大之時,Surface陣營的下個一員恐怕將比Surface Book來的還要快。近期更多Surface Phone的傳言和概念圖涌現在網絡上。
▲概念圖、參數都已經YY好了
Surface Phone概念圖雖然在Surface品牌發展逐漸壯大的路上我們很樂意看到Surface Phone的出現,但是毫無疑問現在Windows Phone的境況依舊不容樂觀,匱乏的軟件數量始終是阻礙它發展的障礙。在沒有有效地辦法吸引開發者之前,我認為Surface Phone依舊在系統層面難以存活。
寫在最后:
微軟Surface系列產品能有今天的關注度和成就,離不開微軟骨子里賦予它的魅力和能量。我們暫且不在這個階段討論Surface產品的成功與否,只是從頭屢清一下它的發展歷程也不難看出些許成功的端倪。縱使現在仍有很多人不會去購買Surface Pro 4,就像很多人不買MacBook一樣,它也否定不了已經發生的事實。Surface未來的路還很長遠,當微軟在傳統硬件領域大展身手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期待PC行業又一個春天即將到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