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媒體都報道了一項來自法國的最新研究,其結果顯示頻繁使用手機(通話時間>896小時、通話次數>18360次)與腦部腫瘤(膠質瘤及聽神經瘤)的發病存在正相關,這一結果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手機安全性的憂慮。“手機導致腦腫瘤”的說法流傳已久,在這方面目前的研究事實究竟是什么樣呢?
手機輻射有什么生物效應?
所謂手機輻射,是指手機產生的射頻電磁場,又可稱為無線電波。頻率在30 kHz–300GHz之間,與微波、可見光、紅外線同屬于非電離輻射。與x射線、伽馬射線之類的電離輻射不同,電磁輻射沒有本事直接去破壞生物體內的DNA分子,不過它們也會產生一些生物效應,比如熱效應。但手機輻射的能量實在太小了,根本無法提高人的體溫。有研究發現,當用一側耳朵接聽手機超過50分鐘,同一側大腦會比另一側大腦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但這項研究還非常初始,大腦消耗葡萄糖增多也未必會產生什么有害的影響。
許多人懷疑手機輻射會導致腦部惡性腫瘤(如膠質瘤),或者是一些良性腫瘤(如腦膜瘤、聽神經瘤)。但直到目前,科學家們還未找到任何能將手機輻射與腫瘤聯系起來的機制。
研究怎么說?
科學家目前利用兩類研究方法來評估手機輻射的致癌性:動物實驗和人群研究。
動物實驗,就是選多只實驗動物(比如小鼠),隨機分兩組,一組放在手機輻射的環境中飼養,一組則是正常情況下飼養,然后比較這兩組小鼠腫瘤的發生率。目前,有超過40項嚙齒動物實驗研究過手機輻射的致癌性,它們都沒有發現手機輻射與腫瘤發生存在關聯。不過有4項實驗發現當手機輻射與其他明確的致癌物共同作用時,可以提高實驗動物的腫瘤發生率,其中的機制尚不明確。
當然,動物實驗的參考價值終歸比不上對人的研究,因此科學家們也進行了許多針對人群的調查。這些流行病學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病例對照研究,研究者先找到一群罹患腦腫瘤的人,再將他們與健康的“對照”相比較,看二者的手機使用頻率是否有差異;另一類是隊列研究,需要對一個人群進行長時間跟蹤,最后再統計不同手機使用頻率的人腦腫瘤發病率是否不同。目前,這些研究得出了彼此矛盾的結果:有的發現高頻率、長時間的手機使用(注:這些研究一般根據接打電話的頻率來衡量手機使用情況,發短信、玩游戲等操作并未考慮在內)和某些腦腫瘤有些關系,有的卻認為二者毫無關聯。
不僅如此,即使研究數據發現了相關性,也很難判斷手機輻射是否真的就是腫瘤發病增加的元兇。在這方面,Interphone研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一項在13個國家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也是迄今為止已發表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研究發現手機的重度使用者(使用總時長>1640小時)比未使用手機的人膠質瘤發病率要高一些。但奇怪的是,統計結果顯示手機常規使用者竟然比未使用手機的人患膠質瘤的頻率還要低。如果把手機輻射當作一種致癌物,Interphone研究得出的結果并不符合致癌物的一般模式——暴露效應反應,即致癌物的濃度越高、作用時間越長,暴露于其中的人體發生腫瘤的概率越高。因此,重度使用者發病率較高的結果是否能用手機輻射來解釋還得畫個問號。
此外,科學家們還做過一類“時間趨勢研究”,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手機使用爆炸性增長,但腦瘤的發生率卻沒有相對應的“爆發性增長”,增長速度和手機出現前差不多(詳情可參考:關于手機輻射危害的認識)。不過這類研究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其中的統計數據只到2004年,缺乏近年的數據,再加上腫瘤發生的滯后性等等因素,這樣的研究結果也無法作為排除風險的確切證據。
手機輻射對兒童有害嗎?
人們猜測,假如手機輻射對成人有害,那么手機輻射對兒童的危害可能會更大,理由包括兒童較小的頭顱會吸收更多電磁輻射、發育中的大腦對外界影響更加敏感等等。
與成人不同,兒童使用手機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一項研究于2004~2008年在瑞士、挪威、丹麥和瑞典四國進行的研究顯示,兒童腦腫瘤的發病率并未隨著手機使用而提高。目前也還沒有證據顯示手機輻射與兒童腦瘤有關。
結論是什么?
2011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手機輻射”定為2B級別的致癌物,即人類可能致癌物,基于來自人群研究、嚙齒類動物實驗的有限證據。跟手機輻射同級別的致癌物還包括咖啡、氯仿、敵敵畏、柴油、汽油、硝基苯等等(注意,這個分級僅代表研究證據的強調,而不能體現具體的危害大小)。
目前沒有充足證據支持手機輻射會增加腦腫瘤的風險,不過想要完全排除風險的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即使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電磁輻射對健康有什么影響,這種影響與其他常見的健康威脅相比也很可能是非常小的,不必為此感到恐慌。不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等機構還是給出了一些個人降低手機電磁輻射暴露的建議,包括減少使用時間以及使用免提裝置。
現在,也有更多相關的大樣本研究正在進行中(例如正在英國進行的COSMOS研究,共有29萬受試者參與),當這些研究結果揭曉時,我們會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