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M
對于 3GP 和 MP4 文件來說, M
幀率:每秒顯示的圖片數
分辨率: ( 矩形 ) 圖片的長度和寬度,即圖片的尺寸
碼率:把每秒顯示的圖片進行壓縮后的數據量
幀率 X 分辨率 = 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 ( 單位應該是若干個字節 )
壓縮比 = 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 / 碼率
壓縮比越高,畫面質量越差,另外兩項一定,分辨率、碼率、幀率分別與畫質成反比、正比 、反比。
視頻采集后都要經過壓縮處理,視頻壓縮的目的是對數字視頻進行編碼 —— 在保持視頻質量的同時占用盡可能少的空間。編解碼技術理論依據為信息理論的數學原理。不過,開發實用的編解碼技術需要藝術性的精心考慮。在選擇數字視頻系統的編解碼技術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應用的視頻質量要求、傳輸通道或存儲介質所處的環境(速度、時延、錯誤特征)以及源內容的格式。同樣重要的還有預期分辨率、目標比特率、色彩深度、每秒幀數以及內容和顯示是逐行掃描還是隔行掃描。壓縮通常需要在應用的視頻質量要求與其他需求之間做出取舍。首先,用途是存儲還是單播、多播、雙向通信或廣播?對于存儲應用,到底有多少可用的存儲容量以及存儲時間需要多久?對于存儲之外的應用,最高比特率是多少?對于雙向視頻通信,時延容差或容許的端到端系統延遲是多少?如果不是雙向通信,內容需要在脫機狀態提前完成編碼還是需要實時編碼?網絡或存儲介質的容錯能力如何?根據基本目標應用,不同壓縮標準以不同方式處理這些問題的權衡。
說白了就是分辨率和碼率的最佳比例——壓縮權衡,也是本次探討的重點。
因為 M
VCD 采用的是 MPEG-1 編碼格式, MPEG-1 標準主要針對 SIF 標準分辨率 (NTSC 制為 352X240 ; PAL 制為 352X288) 的圖像進行壓縮 . 壓縮位率主要為 1.5Mb/s 。
3GP/MP4 采用的是 H.263 編碼,分辨率為 320X240 ,采用多大的碼率能達到 VCD 的畫質呢?就同樣的片源分別轉換為碼率 150kbps 、 300kbps 、 500kbps 、 800kbps 、 1000kbps 、 1500kbps 的 3GP/MP4 和 AVI 來實際測試一下效果。
PS :片源為 VCD 歌碟 DAT 文件(52264KB),轉換工具為 WisMencoder ( AVI )和 3GP 手機視頻轉換王( 3GP/MP4 )。
3GP/MP4 實際效果
150kbps :不支持此碼率轉換
300kbps ( 11557kb ):畫質不好,馬賽克和雪花較多,有鋸齒樣,細節損失較多,暗處看不清楚,不理想;
500kbps ( 18871 kb ):畫質好,有少量馬賽克,細節表現比較好,暗處也能看清;
800kbps ( 29770 kb ):畫質明顯提升,細節表現好,基本達到 VCD 的效果;
1000kbps ( 37032 kb ):畫質很好,細節表現非常不錯,對比度表現不錯, VCD 效果;
1500kbps ( 55069 kb ):畫質和細節表現都是最好的,拖動延遲 1 秒內。
AVI 實際效果
150kbps (7831kb) :畫面大部分馬賽克,慘不忍睹;
300kbps(13113kb) :畫質有大幅提升,輕微鋸齒樣;
500kbps(20337kb) :畫面清晰流暢,基本無馬賽克和雪花;
800kbps(31074kb) :畫質很好,拖動流暢,細節表現不錯;
1000kbps(38037kb) :畫質很好,柔和細膩,幾乎完美,拖動延遲 3-5 秒;
1500kbps ( 48874kb ):畫面完美,拖動延遲 4-7 秒。
以上文件的視頻幀率為 24 ,因為經過實際測試和 FPS=30 ( 29.970 )的效果幾乎完全一樣,但是 FPS 不能低于 20 ,就算碼率再高,也會感到不連貫。音頻碼率 96kbps ,采樣率 11000Hz 。
測試結果:同等參數下兩者文件大小差不多, AVI 的畫質要比 3GP/MP4 要好,在 300 kbps 時畫面基本上和 3GP/MP4 的 500kbps 差不多,但是拖動時會有明顯延遲, 3GP/MP4 就算是最大碼率 1500kbp 拖動時也幾乎是瞬間反應,但是 AVI 則長達 5 秒左右。如果對畫質追求不高, AVI 的碼率在 500kbps 、 3GP/MP4 碼率在 800kbps 均基本無馬賽克和雪花,達到近乎 VCD 的效果。如果對畫質要求高,可以把碼率再提升一檔,不過沒有必要達到 1.5Mbps ,文件太大,畫質提升卻不明顯。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