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經歷了5個重要階段。
1.大型主機(Mainframe)階段
上個世紀40~50年代,在美國的一些大學中出現了早期的數字計算機。特別是1946年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研制的ENIAC數字電子計算機以及1951年??颂?莫奇萊計算機公司生產的UNIVAC被認為開辟了大型主機的時代。但是大型主機價格昂貴,只有國家行政部門、軍事部門、大公司或名牌大學才能購買的起。
大型主機經歷了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技術也逐步走向成熟。美國IBM公司是大型主機的重要生產商之一,它生產的IBM 360/370/4300/3090/9000等計算機都是有名的大型主機。日本的富士通公司和NEC公司也曾經生產過大型主機。
我國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03機。1959年10月我國又研制成功通用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4機,它為我國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貢獻。
2.小型計算機(Minicompute)階段
小型計算機是在20世紀60~70年代對大型機的第一次縮小化。其成本低、能滿足中小型企業事業單位的信息處理需求。1959年DEC公司首推PDP-1小型計算機。1965年推出的PDP-8小型計算機獲得成功。1975年又推出VAX-11系列小型計算機,使其成為小型計算機的霸主。DG公司、IBM公司、HP公司、富士通公司都成產過小型計算機。
我國于1973年曾經研制過DJS-130計算機,后來形成了國產DJS-100系列小型計算機。
3.微型計算機(Microcomputer)階段
微型計算機是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二次“縮小化”。1976年美國蘋果計算機公司成立,1977年推出AppleII微型計算機獲得成功,成為個人及家庭能買得起的計算機。1981年IBM公司推出個人計算機IBM-PC,此后它經歷了若干代的演變,逐漸形成龐大的個人計算機市場,使計算機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普及。
在這段時期內,我國計算機也得到迅速普及和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出現了“長城”,“聯想”等微型計算機。而且,聯想集團在2005年5月1日完成收購了IBM公司的全球PC業務,使聯想成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4.客戶機/服務器階段
早在1964年IBM公司與美國航空公司建立的第一個全球聯機訂票系統在邏輯上就構成了一個早期的客戶機/服務器系統。它把全美2000多個訂票終端用電話線連在一起。訂票中心的IBM大型計算機就是今天所說的服務器。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在局部范圍內(如一座大樓內)把計算機連在一起的技術,稱為局域網技術。在局域網內,如果每臺計算機在邏輯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從關系,就稱為對等網絡(Peer to Peer)。這是初期的結構模式。后來,大多數局域網發展成非對等網絡。在非對等網絡中,存在主從關系,即某些計算機作為提供服務的服務器,其余計算機則作為接受服務的客戶機。早期的服務器主要是為其他客戶機提供資源共享的磁盤服務器、文件服務器,后來的服務器主要是提供應用的數據庫服務器以及各種應用服務器等。
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結構模式的出現是對大型主機結構模式的一次挑戰。由于客戶機/服務器結構靈活、適用面廣、成本低,因此得到廣泛的應用。
5.Internet階段
自1969年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阿帕網)開始運行,計算機廣域網迅速擴展起來。1983年TCP/IP正式成為ARPANET的協議標準,這標志這ARPANET演變為Internet,從此Internet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起來。1993年World Wid Web技術出現,網頁瀏覽迅速風靡全球,Internet繼續以指數方式迅猛擴展。21世紀,全球約1億Internet用戶。到2005年底,全球Internet用戶總數超過10億。
1991年6月,我國第一條與Internet連接的專線建成,它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直線加速器中心。到1994年,我國實現了采用TCP/IP協議的Internet全功能連接,可以通過主干網接入Internet。此后,Internet用戶迅猛發展,到2008年1月1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1億人。
本文為本站辛苦整理,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武林網VEVB(http://www.49028c.com/)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