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購買電腦時,或者在電腦長期使用后覺得卡頓就會在電腦上面裝固態硬盤(SSD),大多數用戶對于固態硬盤的了解就是快!開機快,運行快,電腦上一塊固態硬盤,一個快字就貫穿了所有。這么說無 可厚非,但是我們還需要更深入得去了解,了解固態硬盤的參數性質,在選購時才可找到性能強卻又具備性價比的固態硬盤。
在選購固態硬盤時,固態硬盤好壞看哪些重要參數?我們需要了解三點,一是主控,二是閃存顆粒,三是接口。下面武林網小編就具體說下這三點,文章最后再分享一下固態硬盤接口選擇建議!
第一、主控
主控芯片是固態硬盤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閃存芯片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接閃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 能力,算法,對閃存芯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盤產品在性能上差距高達數十倍。目前主流的主控有:Intel主控、andForce主控、Marvell主控、三星主控等。
第二、閃存顆粒:
閃存顆粒分為SLC、MLC、TLC三種,SLC的性能最好同時壽命也最長,但是價格也是最貴的。而這三者性能好壞與其儲存電壓信號的復雜程度密不可分。TLC的電壓組合由3位二進制構成,即有 2的3次方,共8種組合,而MLC的電壓組合是由2位2進制構成,即有2的2次方共4種組合,這兩者一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由于TLC需要更精確的控制電壓,那么寫入數據當然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同樣的,由于 需要識別8種信號,而MLC只需要識別4種,所以TLC會花更多時間來讀取數據。但是和SLC比起來,MLC就被完爆了,因為SLC的電壓組合只有1和0兩種,與MLC的4種電壓組合比起來,SLC會花費更少的時間來識 別信號,同時對電壓控制的要求變低:上電就是1,斷電就是0,這也就解釋了SLC的性能為何最好。
第三、接口
接口分為SATA、mSATA、m.2、u.2、PCI-E等。下面武林網小編具體介紹下4種(SATA3、U.2、M.2、PCIE)主流接口。
SATA3
SATA3全名為“SATARevision3.0”,是串行ATA國際組織(SATA-IO)在2009年5月份發布的新版規范,主要是傳輸速度翻番達到6Gbps,同時向下兼容舊版規范 “SATARevision2.6”(也就是現在俗稱的SATA3Gbps),接口、數據線都沒有變動。SATA3.0接口技術標準是2007上半年英特爾公司提出的,由英特爾公司的存儲產品架構設計部技術總監Knut Grimsrud負責,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傳輸速率為6Gbps。SATA3是目前主流固態硬盤的接口,但為了提升讀寫速度,大部分廠商也在開發新的接口。
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