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條是什么,到底有啥用?下面本文將通過通俗易懂的理解,來跟大家說說這個電腦內存條,希望大家看完以后心里都能有個譜,也能幫助到大家更好地理解內存條。
內存條是什么?
內存條是一種比固態硬盤更先進的存儲技術,它的讀寫速度比硬盤快上十倍有余,以現在主流的DDR4代內存條為例,它的讀寫速度可以達到7000MB/s以上,而傳統的機械硬盤最高也就不超過300MB/s,即使是目前最厲害的M.2 NVME固態硬盤,速度也就3000MB/s的樣子。
內存條有什么用?
既然他的讀寫速度這么快,那么他的作用是什么呢?
由于CPU處理數據的速度是超級快的,而硬盤的讀寫速度又很慢,他們在進行數據交換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速度上的矛盾,就好比我(CPU)急需一件商品(數據),在馬云家下單后(發出需求指令),需要等3-5天才能收到(傳輸太慢了),這期間我也沒事做,只能干等著。
這個時候讀寫速度超快的內存條就可以幫上大忙了。當我們開機或打開軟件的時候,硬盤就會把這些軟件需要用到的數據傳輸到內存條里保存起來。(這就是開機速度和打開軟件或打開游戲的速度,傳統的機械硬盤傳輸這個數據到內存條的速度很慢,所以開機和打開軟件的速度很慢)
當軟件打開后,數據就是存在內存條中了,這個時候讀寫速度超快的內存條就可以與CPU以超高的速度進行數據傳輸了,這就是為什么你打開軟件和游戲需要等很久,但是在軟件使用和游戲中卻并沒有那么明顯的卡頓的原因了。當我們關閉軟件或者清理后臺進程時,內存條里的數據就會被刪除掉。
這種模式類似于京東的配貨模式,事先將貨物存放在本地倉庫(把要用的數據放入內存條中),然后用戶下單后(CPU發出指令),直接從本地倉庫快速調貨配送(直接從速度較快的內存條中調取數據)。
內存條的容量
內存條的容量自然就是能存儲的數據多少了,我們每打開一個軟件,這些軟件的數據都會被保存到內存條中,如果內存條被塞滿,我們繼續打開其他軟件的時候,CPU就只能從速度超慢的硬盤調取數據了,電腦肯定會卡的不行了。
內存條的顆粒(重要)
顆粒就是內存條的存儲數據的東西啦,現在主流的顆粒生產商就是;三星、海力士、鎂光這三家。由于顆粒在生產時候會有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所以一些成色極品的顆粒會被挑選出來做成高端超頻內存條,而一些成色普通但合格的顆粒會被拿去做成普通內存條。
至于怎么看顆粒的好壞,我們可以從內存條的頻率和時序來做一個購買前的初步判斷。
頻率和時序(最重要)
我們經??吹降?133MHz、2400MHz、3200MHz就是內存條的頻率,它可以看成是內存條數據的傳輸速度,是內存條最重要的參數。
數據跟網購的商品一樣的,都是需要經過運輸才能到達我們(CPU)手中,如果說內存條是一個臨時存儲商品的中轉倉庫,而數據就是貨物的話,那么內存條上的頻率可以理解為運輸貨車的載重量,頻率越大,貨車一次的載能運載的數據量也就越多。而我們經常提到的內存條超頻,就是讓這輛貨車超載運行,以此來獲得更多的數據傳輸量。(由于現在大多數正規內存條都是終身質保的,所以無需擔心它的壽命問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時序,一般用CL表示,用官方的話說就是列尋址所需的時鐘周期。
但在我看來,時序就是我們這個倉庫的物流人員找到貨物,并把貨物裝上車的時間,一般來說,貨車的載重越大(內存條的頻率越高),物流人員找到這些貨物和裝車所耗費的時間也就越長,所以如果是相同頻率的內存條,時序CL值是越小越好(表示物流人員工作效率高)。
現在普通的DDR4代內存條一般為頻率2400MHz,時序CL15-17左右。但是一些使用極品顆粒的超頻內存條如三星的B-die顆粒就可以輕松做到頻率3200MHz,而且時序只有CL12。這類極品內存條可以做到保證時序不超標的情況下,超頻上4000MHz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DDR4代的內存條默認的頻率只有2133MHz,所以即使你買的是高頻內存條,也需要在主板BIOS設置中打開XMP(自動超頻)或手動設置超頻后才能達到商家所給出的頻率,而且,很多主板并不支持超過2666MHz以上的頻率,所以即使你的內存條是4000MHz的神條,也會自動降頻到2666MHz使用,這個需要用戶去看主板上的說明。
單通道和雙通道內存
一般來說,兩根相同規格的內存條插在主板對應的位置上就可以組成雙通道了。
那么雙通道有什么好處?
CPU與內存條之間的數據傳輸是有來有回的,單通道就相當于一條馬路分左右車道,一個車道負責去,一個車道負責回。 雖然秩序井然但是由于馬路(帶寬)較窄,數據流量不會很大。
雙通道就相當于又修了一條同樣的馬路,這樣的話,這兩條馬路一條負責收,一條負責發,馬路整體(帶寬)寬了一倍,流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雙通道是能帶來一些性能的提升的,特別是使用CPU核心顯卡的用戶,由于CPU要同時負責程序數據和顯示數據的處理,需要的數據流量更大,所以雙通道帶來的雙倍帶寬才能滿足這么大的數據流量的需求。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