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3內存模組蓄勢待發
回想當初915芯片組問世的時候,DDR2還是稀罕物,DDR400的性能表現甚至比DDR2 533還要好,但當DDR2發展到667、800之后,性能方面的優勢逐漸顯露出來?,F在的DDR3也是一樣,雖然因為延遲的關系,同頻率下并不比DDR2內存表現更好,但當DDR3的頻率提升到1333MHz、1600MHz或更高的時候,就會憑借強大的性能而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不少內存廠商都表示,DDR3擁有更低的工作電壓與更高的工作頻率,性能優勢非常明顯,而且四核處理器和高外頻處理器(前端總線達到或超過1333MHz)對內存帶寬的要求更高,DDR2會成為瓶頸,下半年處理器的高速發展將成為帶動DDR3普及的重要推動力量。
硬盤:固態硬盤“軟硬兼施”
雖然現在SSD的應用面還比較小,主要都是超便攜筆記本和UMPC,但大家普遍認為SSD能夠取代現有的硬盤驅動器,普及之路的最大攔路虎是高昂的價格。不過,要想讓SSD的單位價格(每GB平均價格)在短時間內接近或低于普通硬盤,這是不現實的,而我們也并不是非要等到那一天才接受SSD。
現在主流硬盤的容量已經達到了250GB或更高,而如此高的容量最主要的用途是存儲電影和視頻文件,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所占據的空間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不用硬盤來存儲大容量資料,那么40GB的硬盤用起來和500GB沒有太大的差別。因此對于容量需求不顯著的用戶來說,只要SSD能充分體現更輕薄、更高速、更低功耗、更長壽、零噪音的優勢,選擇32GB或64GB的SSD,用起來會比500GB的普通硬盤更加愜意。我們不必刻意去計算單位價格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如今64GB的SSD價格已經低于300美元,而且降價速度非常快,相信在其價格低至100美元左右的時候將能迎來一場爆發。
SSD的發展勢頭日漸迅猛
SSD發展的另一個阻力,則是實際性能與理想值尚有一定的距離,這一方面是技術不完善造成的。此外,根據多家固態硬盤廠商的說法,現有的操作系統(尤其是Vista)對SSD優化不夠是更重要的原因。為了解決這個“軟問題”,三星、微軟和SUN等相關公司已經開始協作,例如研究開發數據傳輸的最優數據包大小、最佳文件讀取和寫入方式等。有了硬件廠商和軟件廠商的共同努力,相信SSD的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應用范圍也會從超便攜筆記本拓展到整個PC領域。臺式機用戶盡管對輕薄沒有太多要求,但對長壽、高速和靜音還是很看重的,至于容量問題,未來你如果還用硬盤來保存電影,那你就太落伍啦!
光存儲:藍光注入活力
藍光打敗了HD DVD后,唯一的對手變成了DVD刻錄機。在國外,最近半年藍光已經占領了光存儲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對于國內用戶來說,受到經濟和片源等條件制約,大部分用戶還是只會選擇200元左右的DVD刻錄機或更便宜的DVD光驅。隨著網絡的發達,很多用戶甚至認為連光驅都不重要了,但是藍光的前景是很樂觀的,他將會讓我們重新感受到光驅的價值。
高清視頻應用越來越普及,人們都發現,從網上下載20GB以上的高清電影,實在是太費時了,而且太占硬盤空間。在壓縮電影流行的年代,很多原本喜歡看影碟的用戶,把習慣改成了網上下載,因為網上下載比買碟片方便多了。但今天的HDTV時代,從網上下載影片,就和撥號上網時代從網上下載軟件和游戲一樣,是非常耗時費力的行為。我們可以回想在撥號時代,軟件光盤、游戲光盤和VCD的銷售是一片紅火,而當時電腦光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可低估。隨著HDTV的興起,藍光光驅將會和上世紀末的CD-ROM一樣,成為很多家庭電腦用戶的必備配件。
藍光光驅的價格降得比內存和硬盤都快,日系廠商先鋒和松下已經將藍光康寶的價格降到了千元以下,與消費者的距離很近了,以藍光只讀光驅為主的臺系廠商必然會趕緊跟進,今年下半年藍光只讀光驅的價格很可能會降到600元以下,屆時喜歡高清的用戶必然會投入藍光陣營。唯一讓人擔心的是,索尼前幾天將中國正版藍光影碟的價格定在了175元,大大超出了中國用戶的承受能力,未來如何獲取經濟實惠的藍光片源成為藍光光驅普及的最大難題。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