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Radeon VII霸氣的登場之后,AMD終于在5月的臺北電腦展上等到了一些消息,7nm,全新RDNA架構,當時的重頭在Zen2架構的Ryazen 3 CPU上,不能一次性把重磅都扔出來呀。所以,直到6月美國E3展上才真正正式發布了全新的Radeon RX 5700系列兩款顯卡,早在去年就聽到蘇媽說“Navi就要來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半年啊~
AMD RX5700和AMD RX5700XT區別對比:
AMD之前的GCN架構使用了8年,在不斷優化改良中奮戰到2019年終于迎來了全新的RDNA架構,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不知道它可以帶著AMD的GPU奮戰多少年,不過在7nm工藝,PCIe 4.0,以及GDDR 6顯存的加持下,相信還有不少打磨和發揮的空間。
廢話不多說,在這次正式對比評測開始之前,簡單再回顧一下兩款顯卡的基本參數,可以注意到,無論是從官方給出的基本參數上看,還是在發布會上做的對比,AMD的矛頭都非常清晰的告訴你“我就是針對2060和2070了”,并且給自己打上了“THE BEST 1440P GAMING GPUS”的稱號,反正國外做廣告隨便用BEST這種極限詞。。。那實際是不是這樣,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再來看看下面基本參數的對比(附帶Radeon VII客串),可以看到RX 5700 VS. RTX 2060,RX 5700 XT VS. RTX 2070,在核心數量、基礎頻率和加速頻率上,AMD都剛好超過NV一點點,在入門市場,AMD并不擔心,但在競爭最激烈的中端游戲顯卡市場,AMD近幾年一直被NV牽制著,看來這次AMD是瞄準了2060和2070準備出狠招了,直接搶奪大眾消費級游戲顯卡中市場份額最大的那一塊。
看了AMD Radeon 5700系列顯卡發布后網上鋪天蓋地的評測文章,發現很多人都特別留意3D Mark、CINEBENCH、AIDA64等各種測試軟件的跑分,但在評論里也不難發現有些人會說“跑分分數高,實際游戲性能就沒那么好看了”。這種說法不無道理,誰會買顯卡回來專門跑分看,除了少部分用戶用來編輯、壓制視頻,做設計之外,大多數用戶還是為了爽玩游戲的吧。
那好吧,這次的測試就換個玩法,全部按照真實用戶使用習慣來做測試,拿游戲幀數來做對比,讓測試軟件跑分見鬼去吧!畢竟游戲流暢才是大家最終追求的東西。
測試之前先來看看兩位“主角”,AMD Radeon RX 5700和AMD Radeon RX 5700 XT:
開箱的都是AMD官方的公版顯卡,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其他品牌顯卡也都是公版,理論上不管價格高低,應該都是一樣的性能表現。
從包裝盒設計上就可以看出產品定位的高低了,RX 5700 XT采用上下拉開的形式,顯卡立在盒子中,而RX 5700就采用了普通的抽拉式盒裝。
撕開5700 XT盒子兩側的封條,打開上蓋,Radeon RX 5700 XT就出來。
顯卡依舊采用AMD官方善用的簡約設計,不過這次在RX 5700 XT上采用了一個性感的“收腰”設計,像個小蠻腰,初看感覺顯卡被撞憋一塊,細看更像是肌肉感的線條,朋友戲稱說這塊卡需要“鈑金”了。。。。。。不過官方的說法是這樣的設計更利于這種渦輪風扇的風道設計,更有利于排出熱量。
頂部的信仰燈,還有紅色線條貫穿點綴,供電接口采用8+6的配置。
有背板!說明定位中高端,背板也一樣的簡潔,呼應前臉的紋理和紅色線條,整體感非常好。比起那些又是龍又是怪獸的非公版“妖艷賤貨”,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這也是我一直喜歡公版的原因。
再看看這個霸氣的風口,斜面設計,看著很像跑車或者飛機的進氣口,非常帥。由于采用渦輪風扇設計,所以進出風在顯卡的兩端。雖然很多人覺得渦輪風扇的效率不咋地,AMD官方對于采用渦輪設計給出的理由是:避免因為DIY玩家不合理的機箱風道設計而影響到顯卡本身的性能發揮。這樣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雖然渦輪風扇不受機箱本身散熱影響,不過本身效率一般,噪音控制也一般,看來只能維持把顯卡維持在可用階段,如果還想超頻發揮更多性能,就需要第三方廠家的非公版來發揮了。
再來看看Radeon RX 5700,它的造型就相對保守一些,延續了AMD公版顯卡的一貫設計風格
不過雖然相比 RX 5700 XT略低,不過AMD這次依然給RX 5700用上了全金屬的外殼,整體外殼顏色深灰色,表面采用精細的噴砂工藝,質感非常不錯,沒有用以前的vega系列的金屬拉絲效果,也不是RX 5700 XT的橫條紋理,看著更簡潔一些。
同樣采用渦輪風扇散熱方案,不過就是比較傳統的方正造型了。
這回沒有背板,頂部的RADEON文字也只是噴漆,沒有信仰燈,放在機箱里面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了,除非使用顯卡垂直豎放的安裝方式。
同樣的8+6 pin供電接口,和RX 5700 XT相同。
顯示接口方面AMD目前中高端全部都是3 DP + 1 HDMI的配置了。啥時候可以給個Lightning 雷電3接口?
測試環節
開始前再看一眼最新版GPU-Z識別的兩款顯卡的信息??梢园l現雖然已經使用了最新的2.22.0版本,軟件也正確識別5700系列GPU了,但是GPU的頻率部分還是沒有被正確讀取。
測試顯卡:
AMD公版 Radeon RX 5700
AMD公版 Radeon RX 5700 XT
對比顯卡: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Founder’s Edition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2060 O6G GAMING
測試平臺
CPU: AMD Ryzen 9 3900X
主板: MSI MEG X570 GODLIKE(BIOS版本:7C34v12發布日期:2019-07-02)
內存: G.skill Trident Z Royal 8GB x 2 @ 3600 MHz CL16
硬盤: Corsair Force NP600 2TB
電源: NZXT E850(850W)
機箱: 開放式機架
散熱: NZXT Kraken X52(240 AIO水冷)
驅動: Adrenalin 2019 Edition 19.7.1 for Radeon RX 5700
系統: Windows 10 Version 1903 64-bit
特別說明:為了真實模擬,這里按照一般用戶的做法,裝完硬件和驅動之后,再把主板自帶的一些輔助軟件安裝上,比如微星的After Burner,Dragon Center,還有NAXT的Cam監控軟件等等。
測試環境:室內空調恒溫26度
為了搭配最新的PCIe 4.0,以及不給顯卡造成瓶頸,CPU和主板就選擇了目前的頂配產品,Ryzen 9 3900X,以及微星的MEG X570 GODLIKE。
Ryzen 9 3900X是一款12核24線程的產品,是目前家用桌面CPU中核心數最大的,當然在9月我們還會迎來16核32線程的Ryzen 9 3950X。。。。。。采用全新Zen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CPU也改用了7nm工藝,封裝工藝也從過去全部封裝在一個Die里面改為了類似模塊化的封裝方式,一塊CPU可以有1個或者2個Core Chiplet Die和一個I/O Die,使得設計和封裝更靈活,而他們之間則采用Infinity Fabric連接,Zen2中的Infinity Fabric這次也升級到了2代,讓CPU有了更大的帶寬,從而更好地配合最新的PCIe 4.0接口使用。
微星的這塊“超神主板”MEG X570 GODLIKE真的是神一樣的存在,整體做工極盡奢華,EATX標準的大尺寸板型,16向供電,4根PCIe 4.0插槽,3個M.2硬盤接口,全部金屬鎧甲散熱并且中間由熱管相連,兩處大面積的RGB幻彩LED,內存插槽旁邊一個小小的顯示屏可以顯示動態的小動畫,內建Killer WIFI 6無線網卡,Intel千兆Realtek 2.5G有線雙網卡。另外,再贈送PCIe 4.0接口的萬兆網卡和具備兩條M.2插槽的Raid卡?。≌字靼迨蹆r更是高達7777元?。。?/p>
芝奇皇家戟DDR4內存和幻光戟外觀上最大的區別,首先是散熱片使用了高亮拋光的質感,燈條從過去的磨砂質感幻光變成了晶瑩剔透的效果,整體看上去更華麗。內部依舊是三星原廠B Die顆粒,體制棒棒的,這次測試使用自帶的XMP頻率和時序,3600 MHz CL16 (AMD官方推薦3200 MHz)。
SSD硬盤使用了最新發布的海盜船 Force系列MP600 2TB產品,采用群聯最的Phison PS5016-E16主控,3D TLC NAND顆粒,支持最新的PCIe 4.0協議,實測讀取帶寬可達到接近5000MB/s,寫入帶寬超過4200MB/s,4K隨機讀寫速度也十分驚人。這也是目前來講最能發揮出PCIe 4.0接口實力的產品,也是受益最大的產品。
上一張隨手跑分圖,性能十分恐怖!
測試平臺用的零件都是功耗大戶,加上高強度的測試,電源和散熱方面不能怠慢,祭出我的NZXT全家桶,E850 850W的金牌全模組電源,以及Kraken X52 240 AIO水冷散熱器,不過為了測試方便,并沒有使用NZXT機箱,而是采用了開放式的機架。
測試結果
分別測試了手頭有的幾款主流游戲,為了保證分數的公平性,游戲自帶Benchmark功能的統一用自帶功能測試,沒有的,則使用MSI Afterburner在游戲中每隔10秒鐘記錄一次fps值,最后算平均值,盡量確保每次在游戲中走相同的線路,確保場景全程的一致性。但是由于像Apex Legend、PUBG、GTA V這類游戲的隨機性太大,測試結果僅供參考了。
如果嫌圖表看著不方便,下面是匯總的游戲幀數列表,大家各取所需吧,僅供參考。
從最后的得分不難看出,兩塊AMD的新顯卡在大部分游戲當中的幀數均超過了對手,整體性能有3% - 12%的領先,僅有Apex Legend和GTA V兩款游戲略微落后。
另外,AMD最新2019版的驅動程序做了重大更新,里面增加了很多實用的功能,WattMan支持自動超頻,也可以手動設定顯卡的幾檔頻率,其他功能更是細致到調節顯示色溫、亮度、對比度、飽和度等等。而且這個程序常駐內存,游戲中都可以通過Alt+R鍵直接調出來調整,非常實用。
總結:
可以說AMD兩款新品RX 5700和RX 5700 XT不僅在性能和價格上都正面硬剛老對手,把RTX 2060和RTX 2070卡的死死的,而且AMD的“押寶”水平著實很高,對老對手的產品線路猜的“門兒清”,RX 5700和RX 5700 XT不僅是性能上正好壓制RTX 2060和RTX 2070,領先一點點,而且正好和NV新出的Super系列小改款顯卡從參數上打平手,尤其是RX 5700 XT和RTX 2070 Super,指標上看真的非常非常接近。但是AMD還有價格這張王牌呀,可以說“這是高手”了。再來看看加入Super系列顯卡的參數對比表。
不過呢,在實際使用中,AMD的老問題——功耗和發熱也依舊存在,但是由于7nm制造工藝的加持,這方面已經改善了不少,如果從公版的渦輪散熱改成多風扇下壓式甚至水冷的話,外加超頻之后,相信表現還能再好一些,這時候就期待那些“耀眼”的第三方品牌非公版產品上市啦。
小小的展望一下:
關于7nm工藝:
1.我希望AMD可以發揮更多7nm工藝低功耗的優勢,推出更好的APU產品,讓入門級產品也有很好的游戲表現。又或者推出類似Intel “冥王峽谷”類的高性能NUC產品?
2.希望可以推出入門級被動散熱的顯卡產品,讓DIY玩家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比如做出0噪音主機。
3.繼續優化功耗,提升能耗比,讓之后更高端旗艦產品不再成為“電老虎”。
關于PCIe 4.0:
目前從各大網站的評測來看,家用游戲顯卡除非在極限測試條件下,一般的數據帶寬連PCIe 3.0都“喂不飽”,更別說帶寬翻倍的PCIe 4.0了,RX 5700和RX 5700 XT裝在老主板的PCIe 3.0插槽上,打游戲的分數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希望AMD再接再厲,讓顯卡早日能真正在PCIe 4.0這條快車道上開的更快。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