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已成為一件家用電器,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學習、娛樂和休閑等各方面作用。雖然大多數家庭擁有不止一臺電腦,但其對電腦的了解仍停留在上網和游戲階段。本書將幫助大家學習電腦組裝與維護的相關知識,使大家在24小時內成為一個電腦方面的專家。首先,本篇武林網小編將介紹電腦組裝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電腦的發展歷程、分類、軟件和硬件、工作過程,組裝電腦常用工具,拆卸電腦外部連接和內部硬件等。
很多人都認為電腦很簡單,就是顯示器和主機,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電腦的組成?電腦的發展歷程是什么?電腦由哪些硬件構成?電腦又有哪些類型?電腦的工作過程是什么?下面就來認識一下電腦,了解電腦的基本知識。
電腦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先后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4個發展時代。(視頻講解參見:電腦的發展歷程.swf。)
電子管時代(1946—1953)
第一臺電腦被稱為"ENIAC",是1946年2月15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的,其使用了17 468個真空電子管,耗電量高達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如上圖所示。至此,第一代電腦都是以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用磁鼓作為主存儲器,因此被稱為"電子管時代"。這一代的電腦體積大,耗電量多,價格昂貴,運行速度較慢,并且可靠性較差,只應用于科研、軍事等少數幾個領域。www.zhishiwu.com
小提示:電腦是計算機的俗稱,電腦的稱謂在我國使用較多,國際上通常叫做計算機。
晶體管時代(1954—1961)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晶體管電腦TRADIC,如上圖所示,晶體管代替電子管成為電腦的基本電子元件,因此該時期便稱為電腦的"晶體管時代"。晶體管電腦的功耗、體積和重量都大大地降低了,計算速度也提高到了每秒300萬次。
小提示:摩爾定律是由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于1965年在總結存儲器芯片的增長規律時提出的,主要內容包括: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增加1倍,性能也將提升1倍,而價格不變。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1962—1969)
1962年,美國空軍和德克薩斯公司共同研制出第一臺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電腦,集成電路正式代替晶體管成為電腦的基本電子元件,這個時期就是"集成電路時代"。這個時代的電腦由于采用了集成度較高、功能增強的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體積和功耗都進一步降低,價格也更便宜,運算速度提高到了每秒4 000萬次。上圖所示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最具代表性的"IBM 360電腦"。
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1970—2002)
1970年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廣泛應用于電腦制造,這使得電子元器件的集成度進一步提升,并在電腦中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基本電子元件后,隨著體積、功耗和價格的優化出現了微型電腦,這為電腦的普及以及網絡化創造了條件?,F在使用的所有電腦都屬于第四代電腦。
未來時代(2003—未來)
未來電腦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巨型電腦:主要應用在天文、天氣預報、軍事和生物仿真等領域,這些領域需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和運算,這便需要性能強勁的電腦來完成,如上圖所示。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