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超頻是否CPU或GPU附庸 電腦內存超頻方法與參數設置介紹 “效率太低,怪我咯?——內存”內存超頻是一種既簡單又復雜的過程,之所以簡單,是我們可以對內存“照葫蘆畫瓢”完成超頻設置操作,但那些超頻參數卻是學問非常多。我們來看看下文了解電腦內存超頻方法與參數設置介紹。
與玩游戲或者是使用軟件不同,超頻并不需要大家擁有什么過人的反應力或者是非常強的創造力,而更多地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經驗。世界上眾多知名的超頻高手,不知道需要多少硬件的積累才能夠達到現在的水平。當然,對于我們普通用戶來說,這種硬件上的積累顯然是不可能輕易做到的。
玩超頻沒有捷徑,我們不可能從一個從未接觸過超頻的玩家搖身一變成為了萬眾矚目的超頻大師,但是如果細心聽取他人通過超頻得到的眾多經驗的話,至少能在超頻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再加以自己的實踐的話,應該能夠有非常大的進步。
電腦內存超頻方法與參數設置介紹:
內存容量生瓶頸 提高頻率是王道
對比處理器超頻,內存超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內存超頻與處理器超頻的目的不同。處理器超頻,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電腦的運算能力提高,從而提高整機的運行速度。我們發現隨著處理器主頻的提升,整機的運算性能提升的幅度也會相當可觀。
反觀內存超頻,我們可以看到即使調整后內存頻率也有著非常明顯的提升,但是相對應的性能提升并不會非常的明顯。再加上現在的大容量內存在價格上可以說是非常低廉,所以導致相比于費時費力地去超頻,增加內存容量對于許多人來說反而是更加簡單暴力的提升內存性能的方式。
比起頻率,大家對于內存容量更加敏感
不過,內存容量只是制約內存性能的其中的一個因素。在目前主流都是8GB的內存的大環境下,內存容量造成的瓶頸已經越來越小,而在內存頻率上,市面上的內存產品多多少少都有著潛力可挖。再加上許多整合平臺的集成顯卡需要內存作為顯存使用,所以對于內存頻率更為敏感。可以看出內存超頻仍然有一定的實用性。
一代內存會伴隨許多代的主板芯片組的更新
相比于處理器或者顯卡,內存標準在更新換代速度上要慢不少。一般一種規格的內存會伴隨著好幾代DIY硬件的換代,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內存能夠超頻的話,就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平臺下的需求。
關于內存頻率問題的解答:
1、關于內存的頻率
與處理器一樣,內存也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頻率。而現在DDR內存的頻率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際頻率、一類是有效頻率。由于DDR內存在一個時鐘周期的信號中可以同時識別上升沿和下降沿,所以DDR內存的有效頻率是實際頻率的2倍,而我們市面上看到的DDR3-1333、DDR3-1600這樣的型號指的都是有效頻率,這也就能解釋各種監控軟件顯示的內存頻率與“實際”不符的原因了。
CPU-Z顯示的內存頻率是內存的實際頻率
2、內存與處理器的關系
內存和處理器是天生的一對兒,不僅互相依賴密不可分,同時在超頻的時候也會相互牽連。在早期的處理器中,處理器外頻是與內存的頻率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說隨著處理器的外頻的提高,內存頻率也是隨著1:1的增加,所以當時內存的好壞對于處理器的發揮至關重要。
內存的頻率與處理器外頻是“綁定”的關系
如今,處理器外頻與內存頻率限定的并沒有那么嚴格了。雖然內存頻率與處理器外頻仍然需要成比例,但是這個頻率比已經可以進行調節,也就是說,我們在為內存超頻的同時,不用將處理器外頻調整至很高的水平,只需要調整頻率比就可以了。不過介于目前的Intel處理器的外頻調節非常有限,現在的內存超頻的頻率也都是按照每一檔進行調節,內存頻率微調的能力被大大限制。
由于處理器的限制,現在Intel平臺下內存的頻率是以“檔”劃分:
● 內存的超頻幅度
不同于處理器,不同廠商不同型號的內存會根據產品的定位以及自身的需求而選擇不同的內存顆粒,而內存顆粒之間的體質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但是整體來說,我們買到的內存基本上都有頻率往上調一個檔次的能力,即1333可到1600,、1600可到1866……當然,也有那些能夠提升多個檔次的內存條,我們一般稱之為“神條”,而廠商也會在高端產品線中特意推出類似的超頻內存,供玩家把玩。
3、時序和電壓調節也很重要
● 內存的小參數:時序
內存超頻成功與否不僅要看內存顆粒是否能夠承受高頻率下的考驗,另外時序的調整也很重要。如果我們把內存的讀寫看成一種流水線作業的話,時序就像是其中每一個環節所需時間的調整。懂得內存時序調節的高手,才能夠真正發揮內存的最大性能。
內存時序看似復雜但是有章可循
很可惜的是,內存頻率與內存時序往往成相互遷就的關系,當內存頻率逐漸提高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增大內存時序以保證穩定性。不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調整內存頻率遇到瓶頸的時候,往往可以考慮放寬時序,這樣可以讓內存在原本不穩定的頻率下變得穩定。在頻率和時序面前,我們的第一考慮對象應該還是頻率,所以時序一般是在內存頻率提升出現瓶頸后再進行進一步優化,以得到最佳的性能表現。
電壓調節不能馬虎
●內存電壓
與處理器超頻一樣,內存在超頻的過程中也免不了電壓的調整。按照標準規范,DDR3的電壓應該保持在1.5v,不過隨著內存顆粒的工藝以及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高端超頻內存將默認電壓設定在1.6v-1.65v,而在保證散熱的情況下,這樣的電壓不會對內存造成傷害。筆者建議一般超頻的情況下,1.7v以下的電壓都是可以接受的范圍。而不同的內存顆粒對于電壓的敏感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超頻的之前,可以查詢一下自己使用的內存的品牌以及型號,以了解內存的最佳電壓范圍。
嘗試讀取內存的X.M.P可以簡化超頻流程
另外,現在還有一些內存采用了超低電壓設計,即1.5v一下,甚至可以低至1.35v。不過這類內存想要工作在這樣的低電壓環境下,還需要主板的支持才可以,而這類內存在超頻的過程中也盡量不要增加過高的電壓,以防止顆粒溫度過高而造成損壞。
【總結】:
總體而言,內存的超頻方式與處理器一樣,調整頻率和電壓,在注意一下細節,就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頻率。不過處理器超頻與內存超頻一直是不分家的兩部分,因為往往其中一個進行超頻就會牽扯到另一部分。也是因為這樣,只有處理器和內存同時達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才能夠將硬件性能完全發揮。相比于處理器,內存超頻的風險也相對較小,所以在內存價格低廉的現在,不妨嘗試一下超頻,這樣進一步壓榨內存的性價比。
內存超頻在大眾用戶眼中似乎一直都是CPU和GPU超頻的附屬品,但實際上,想方設法提高內存頻道對提高整個PC的性能卻大有裨益,如今的內存超頻門檻很低,購買合適的內存,之后在BIOS里打開Intel XMP選項,僅需一步,即可享受到內存超頻的快感,既然免費性能來得如此簡單,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便是電腦內存超頻方法與參數設置介紹,用戶設置內存超頻參數過高或太低都有可能造成數據處理不穩定,極其容易引起死機、藍屏等現象,相信這并不是用戶想看到的。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