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全稱“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名為“中央處理器”,在大多數網友的印象中,CPU只是一個方形配件,正面是金屬蓋,背面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針腳或觸點,可以說毫無美感可 言。但在這個小塊頭的東西上,卻是匯聚了無數的人類智慧在里面,我們今天能上網、工作、玩游戲等全都離不開這個小小的東西,它可謂是小塊頭有大智慧。
作為普通用戶、網友,我們并不需要解讀CPU里的所有“大智慧”,但CPU既然是電腦中最重要的配件、并且直接決定電腦的性能,了解它里面的部分知識還是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將給大家介紹CPU里最重要的基礎知識,讓大家對CPU有新的認識。
1、CPU的最重要基礎:CPU架構
CPU架構:
CPU架構,目前沒有一個權威和準確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CPU核心的設計方案。目前CPU大致可以分為X86、IA64、RISC等多種架構,而個人電腦上的CPU架構,其實都是基于X86架構設計的,稱為X86下的微架構,常常被簡稱為CPU架構。
更新CPU架構能有效地提高CPU的執行效率,但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因此CPU廠商一般每2-3年才更新一次架構。近幾年比較著名的X86微架 構有Intel的Netburst(Pentium 4/Pentium D系列)、Core(Core 2系列)、Nehalem(Core i7/i5/i3系列),以及AMD的K8(Athlon 64系列)、K10(Phenom系列)、K10.5(Athlon II/Phenom II系列)。
自2006年發布Core 2系列后,Intel便以“Tick-Tock”鐘擺模式更新CPU,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年改進CPU工藝,第二年更新CPU微架構,這樣交替進行。目前 Intel正進行“Tick”階段,即改進CPU的制造工藝,如最新的Westmere架構其實就是Nehalem架構的工藝改進版,下一代Sandy Bridge架構將是全新架構。AMD方面則沒有一個固定的更新架構周期,從K7到K8再到K10,大概是3-4年更新一次。
制造工藝:
我們常說的CPU制作工藝是指生產CPU的技術水平,改進制作工藝,就是通過縮短CPU內部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使同一面積的晶圓上可實現更多功能或 更強性能。制作工藝以納米(nm)為單位,目前CPU主流的制作工藝是45nm和32nm。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更先進的制作工藝能帶來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 超頻潛力。
32位與64位CPU:2003年AMD發布第一款X86的64位CPU,開創民用64位先河 32/64位指的是CPU位寬,更大的CPU位寬有兩個好處:一次能處理更大范 圍的數據運算和支持更大容量的內存。對于前者,普通用戶暫時沒法體驗到其優勢,但對于后者,很多用戶都碰到過,一般情況下32位CPU只支持4GB以內的 內存,更大容量的內存無法在系統識別(服務器級除外)。于是就有了64位CPU,然后就有了64位操作系統與軟件。
64位CPU的優勢,需要64位操作系統和64軟件支持 目前所有主流CPU均支持X86-64技術,但要發揮其 64位優勢,必須搭配64位操作系統和64位軟件。遺憾的是目前主流的軟件和游戲均是基于32位開發的,采用64位系統難免會有一些兼容性問題,而直接采 用64位開發的風險較高,這也是64位在過去7年一直不能普及的原因,但未來64位一定會取代32位成為主流的。 2、決定CPU性能的參數:頻率、核心數、緩存 除了CPU架構外,決定CPU性能的幾個重要參數還有頻率、核心數、線程數以及緩存。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