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Haswell PC其基本配置是英特爾酷睿i7-4770K處理器、技嘉Z87X-UD3H主機、金士頓HyperX內存和藍寶石Radeon HD 7790 DualX顯卡。
當然,我本可以選擇較便宜的處理器,那樣新組裝的Haswell電腦可以省下幾塊錢,也許可以用額外的錢購置功能更強的GPU,但我后來想,購買頂級的酷睿i7-4770K再理想不過,這有幾個理由??犷7-4770K不僅是英特爾迄今為止發布的速度最快的四核處理器,名稱中的“K”意味著,這款芯片是不鎖倍頻的,這樣超頻起來就更容易、更靈活了。
我高興地向大家報告,超頻過程很簡單、很安全、效果顯著。如果你遵照下面這個過程給Haswell處理器超頻,就能將PC性能輕松提升15%?25%。
處理器發熱問題
首先,簡單說一下超頻有什么危險:如果你密切關注桌面處理器領域,可能已知道給英特爾的第三代Ivy Bridge處理器超頻時帶來的散熱問題。迫不及待的發燒友立即開始給芯片超頻,結果發現,在某些超頻情況下,工作中的處理器其溫度比基于Sandy Bridge的前一代產品高得多。
英特爾基于Haswell的第四代酷睿處理器需要高效的冷卻法,才能在超頻時保持溫度可控。
兩個因素導致Ivy Bridge芯片溫度很高:首先,就Ivy Bridge而言,用來制造芯片的22nm工藝三柵極晶體管更密集地塞入到更小的空間,這反過來增加了芯片的熱密度。其次,英特爾把用于將集成散熱片(IHS)焊到Sandy Bridge處理器晶片上的無焊劑焊料,換成了性能較差的膏狀熱界面材料。熱密度增加,加上熱界面材料更差勁,這導致超頻后的Ivy Bridge芯片迅速發燙。芯片仍很容易超頻,但是你得采取另外的預防措施,因為在負載狀態下,芯片溫度會更迅速、更顯著地攀升。
遺憾的是,Haswell芯片存在同樣的散熱問題。這些芯片采用類似的22nm三柵極工藝制造而成,散熱片下方使用了同樣的散熱膏。正因為如此,你在超頻時需要設法冷卻Haswell處理器,以保持穩定運行、確保獲得最高性能。
冷卻難題
從技術上來說,給不鎖倍頻的Haswell處理器超頻時可以使用任何散熱器,但超頻幅度越大,處理器的散熱器必須功能越強。這一點適用于任何處理器,但由于本文談論的是全新處理器,我得再次提醒你:務必要使用高質量散熱器。
如果你確實想把基于Haswell的處理器的性能發揮到極致——使用高于1.25V左右的電腦,時鐘頻率接近5GHz,那么我強烈建議采用水冷卻或更特殊的冷卻法。然而,高端空氣冷卻器仍可以讓你享受很多的樂趣。我在超頻試驗過程中,借助了Noctua公司的一款大號冷卻器:NH-U14S,它讓英特爾的常規冷卻器相形見絀。
Noctua的NH-U14S冷卻器比普通的機箱風扇還大,但是它可以確保新處理器在超頻情況下仍保持溫度較低。
Noctua NH-U14S很大,大約6×4英寸,重量接近1.3kg,安裝有一只140mm冷卻風扇。散熱器部件由銅基底和多條銅質熱導管組成,連接到一排碩大而密集的鋁質冷卻片。散熱器上的所有接頭都焊起來了,整個部件采用了鍍鎳和鏡面拋光工藝。由于體積增加、表面積很大,Noctua NH-U14S的散熱量要比蹩腳的常規英特爾冷卻器大得多,這最終會導致工作溫度較低,而超頻速度可能更高。
Haswell超頻入門
給新Haswell處理器超頻的過程與給較舊英特爾處理器超頻的過程非常相似??墒侨绻愦蛩憬oHaswell超頻,就要有名稱中帶“K”的處理器,比如我們所用的酷睿i7-4770K。由于英特爾為這一代處理器內置了硬件鎖頻機制,非K處理器的超頻潛力非常有限。
給處理器超頻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倍頻,二是提高基礎時鐘頻率。比如說,如果倍頻為35,基礎時鐘頻率為100MHz,35×100MHz = 3500MHz即3.5GHz,就能獲得酷睿i7-4770K的基礎時鐘頻率:3.5GHz。
如果倍頻為39,基礎時鐘頻率同樣為100MHz,就能獲得酷睿i7-4770K的最高頻率3.9GHz。如果提高倍頻或基礎時鐘頻率,處理器的時鐘頻率最終會隨之提高。由于K處理器不鎖倍頻,你可以隨意更改倍頻,將基礎時鐘頻率設成100MHz、125MHz、167MHz和250MHz的不同比率或檔位。然后,你還可以小幅調整實際的基礎時鐘頻率,只要使用支持超頻的主板,比如本文中的技嘉Z87-UD3H。
遺憾的是,與前一代產品一樣,英特爾的Haswell芯片也提供有限的基礎時鐘頻率調整。你只能將基礎時鐘頻率比特定檔位調高或調低數MHz,對處理器的頻率進行微調。大于4MHz或5MHz的基礎時鐘頻率調整極其罕見。
我還應該提到,如果你想調整性能的其他方面,還可以改動內存倍頻和非計算核心的速度,甚至可以改動iGPU頻率。眼下,我只著重介紹處理器的性能。
說說電壓和溫度
處理器需要一定的電壓,必須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工作,才能在一定的頻率下保持穩定運行。想超頻到更高的頻率,處理器可能需要更高的電壓。此外,提高處理器的電壓會導致耗電量更大,散熱量更大,這勢必需要額外的冷卻。
超頻簡單地說就是,改變電壓、管控溫度,以便在更高頻率下保持穩定運行。
現在不妨說說實際數字。我的系統使用之前提到的Noctua冷卻器在常規配置下運行時,酷睿i7-4770K閑置時溫度平均大約32℃。頻率較低時,由于英特爾的SpeedStep技術可動態調控頻率和電壓,芯片運行速度為800MHz,電壓為0.7V。在滿載狀態下,所有核心被全面占用,頻率加速至3.7GHz,供給芯片的電壓是1.076V。而酷睿i7-4770K在最高Turbo速度3.9GHz時,只有一個核心處于負載狀態,最高電壓為1.104V。“最熱”核心上的負載溫度最高是68℃左右。
牢記一點:這些數字針對這個特殊配置的系統。這個數據會因環境溫度、主板、電源及其他變化因素的差異而變。我使用幾款免費程序:Real Temp和CPU-Z來實時監測PC的溫度和電壓。Real Temp可以報告每一個核心的溫度,而CPU-Z顯示了電壓、倍頻和頻率方面的信息以及其他眾多數據。
CPU-Z是款出色的免費工具,可用于跟蹤關于PC的確切數據,你在給處理器超頻時應該使用它,以便監測電壓和頻率。
試圖給處理器超頻之前,先使用這些工具測試一下PC,確定基準電壓和溫度。基準信息有助于你確定是否需要額外/更高效的冷卻,另外提高多少電壓是安全的。一般而言,要是溫度較低,處理器在高于平常的電壓(合理范圍)下可以安全運行。或者,要是電壓很低,處理器可以在高于平常的溫度下安全運行。但要是電壓和溫度都異常高,那么可能會燒了芯片。
由于我沒有使用任何特殊的冷卻法,考慮到這款處理器在負載狀態下運行時溫度很低,將最高電壓提高大約10%是安全之舉。我觀察到常規速度下運行該系統的最高電壓是1.104V。如果將電壓提高10%,就達到1.214V。
調整芯片的電壓和倍頻
我用來組裝PC的技嘉主板有BIOS/UEFI,還內置了一整套超頻工具,于是我進入BIOS,將處理器的電壓調高到1.21V。然后,仍在BIOS里面,我將每個核心的最高倍頻從39調到42,這將使所有四個核心的最高Turbo頻率達到4.2GHz(42×100MHz基礎時鐘頻率= 4200MHz)。
我保存了所作的改動后,啟動進入到Windows,結合使用對處理器進行壓力測試的基準測試程序和實用工具,測試系統穩定性。我具體使用了Cinebench和PCMark 7。要是系統能夠在不崩潰的情況下不斷地循環運行Cinebench R11.5多線程測試,PC Mark 7成功地連續運行5次,就可以認為系統是穩定的。我的PC可以輕松超頻至4.2GHz。一切都順暢地運行;而據Real Temp顯示,最熱的處理器核心其溫度從未超過73℃。
由于4.2GHz毫無問題,于是我逐步提高處理器的倍頻,直到系統變得不穩定。超頻至4.8GHz(最大倍頻為48),PC無法可靠地完成多次Cinebench測試,不過處理器的核心沒有一個超過82℃。要是我一直采用較特殊的冷卻法,也許會施加更高的電壓,讓系統穩定運行,而我最后將倍頻調低了一檔。超頻至4.7GHz(倍頻為47)后,系統再次變得極其穩定,而且速度快得多。
表明峰值性能的證據
在完成所有調整之后,我運行了幾個基準測試程序,看看通過給基于Haswell的系統超頻到底提升了多大的性能。系統在常規配置下運行時,多線程Cinebench R11.5得分為8.09。在多線程POV-Ray基準測試中,系統的處理速度為每秒1544.13個像素。而低分辨率(1024×768)、低質量的《孤島危機》基準測試測得每秒237.16幀。然而,系統的酷睿i7-4770K被超頻至4.7GHz后,性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最后,我們能夠把酷睿i7-4770K的四個核心都超頻到穩定的4.7GHz,電壓為1.214V。正如大家所料,性能全面得到了大幅提升。
超頻后,這款PC的多線程Cinebench R11.5得分一路攀升至10.26,增幅超過27%。POV-Ray方面的性能提高到每秒1959.65個像素(增幅達26.9%)。而在《孤島危機》基準測試方面,幀速率提高到每秒270.12幀(增幅為13.9%)。
這些是不錯的性能提升,如果你愿意在超頻方面花點工夫,實際上就能免費獲得這種好處,當然前提是你的系統有高效的冷卻法。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