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專業人士說,這個主板做工好夠穩定,那個主板做工差,不要買。那么如何判定一個主板是否屬于做工好呢?我們今天就從主板供電部分工藝來說說如何判定主板做工是否屬于優秀穩定。
CPU、內存、顯卡這三大配件直接決定了整機的性能表現,我們所購買的主板是否能夠為這三大配件提供充足穩定的供電環境,也就成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CPU的供電電路通常是由電容、電感線圈、場效應管(MOSFET管)這三大部分所組成。除了能夠為CPU提供更加純凈穩定的電流之外,還起到了降壓限流的作用,以此來保證CPU的正常工作。
現在最常見的組合方案是由N顆電容 1個電感線圈 N個場效應管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相供電電路(圖1),這樣的組成通常會在CPU供電部分出現2~4次,也就因此出現了兩相供電、三相供電甚至是四相供電。
由于現在主流CPU的功耗過高,所以CPU供電電路采用多相供電是降低主板內阻及發熱量的有效途徑,少數主板甚至在場效應管上安裝散熱片,也是為了保證CPU供電電路的穩定運行。雖然三相或兩相電源并不完全決定CPU供電電路的好壞(比如說華碩主板很多都采用了兩相電源),但對于大多數二三線主板廠商的產品來說,三相確實要比兩相電源優秀了許多。
在單相供電電路中,電容和電感線圈的規格越高以及場效應管的數量越多,就代表了供電電路的品質越好。一般情況下,日系的SANY(三洋)、Rubycon(紅寶石)、KZG電容比較優秀,臺系的TAICON、OST、TEAPO、CAPXON等品牌的電容也可以考慮。少數高端的超頻版主板還會采用化學穩定性極好的固態電容,徹底杜絕了電容爆漿現象的發生。
至于電感線圈的辨別也頗為困難,有些主板采用的線圈線徑很細,繞組很多的電感線圈。有些則采用了繞線圈數較少,線徑很粗的線圈。
線徑很粗的線圈采用的是高導磁率、不易飽和的新型磁芯,所以不需要很多的繞線圈數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磁通量,因此也被越來越多的主板生產商所采用。少數高端的超頻版主板還會選用屏蔽式電感線圈,其性能也更加優秀。
相對于CPU供電電路來說,主板上的內存供電部分是很輕易被消費者所忽略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少數主板會在這個環節出現嚴重的做工縮水。通常情況下,內存的供電電路也是由電容、電感線圈、場效應管這三大部分所組成。根據內存插槽數量的不同,設計出不同的組合方案?,F在主流的DDR內存需要兩種不同的電壓供給,分別為2.5V的核心電壓和3.3V的輸入輸出(I/O)電壓。從理論上來講,內存的供電也就需要兩部分進行供電。
內存供電部分通常被設計在內存插槽的四周,假如是四條內存插槽的主板,通常會通過主板進行供電。主板上存在著2.5V和3.3V這兩組供電電路,每組的供電電路最好使用電容 電感線圈 場效應管的組合來保證穩定。縮水主板會相應的省略掉電感線圈,只保留場效應管進行供電。假如是兩條內存插槽的主板,有時還會采用主板和電源同時供電的設計方案。2.5V的供電電路在主板上予以保留,3.3V的供電電路則改為電源提供。這樣的設計方案對電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搭配質量稍差的電源就會出現內存供電不足的現象。
當然內存供電電路并非不能采用電源提供,非凡是采用兩條內存插槽的主板,這樣的設計方案非常普遍。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而且在設計上更加簡單方便,產品出現問題的幾率也并不高。但是假如這樣的電路設計應用在四條內存插槽的主板上,在正常運行時就很有可能出現內存供電不足的問題。即使在裝機時并沒發現問題,也可能在日后出現各種各樣的穩定性問題。
顯卡的供電部分通常被設計在顯卡插槽的上方或下方,由于AGP和PCI-E顯卡同時存在于市場上,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案也同時存在。與內存的供電設計方案相同,顯卡也存在主板供電和電源供電這兩種設計方案。低端主板一般都會采用場效應管直接供電,直接省略掉電感線圈這個組成部分。
對于低端AGP顯卡來說,這樣的設計方案還是可行的。但對于高端AGP顯卡,尤其是那些不具備外置電源接口的高端AGP顯卡來說,這樣的設計方案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少數AGP主板在搭載高端顯卡后無法穩定運行,甚至出現首次開機無法進入操作系統,必須重新啟動一次才能進入到系統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AGP顯卡插槽的供電不足所造成的。
至于PCI-E顯卡插槽,也存在著同樣的設計標準。由于PCI-E顯卡對主板的供電要求更加嚴格,所以主板是否縮水也成為了非凡需要關注的問題。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場效應管的運行溫度來判定主板供電的穩定性,CPU、內存、顯卡這三大配件的供電效果都可以通過場效應管的工作溫度來判定。假如溫度已經燙手,就說明了單一場效應管需要承擔的負荷過多,主板的做工自然就無法合格。
當然假如考慮到靜電的這個因素,在電腦運行時去觸碰主板上的場效應管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我們可以使用玻璃溫度計進行測量,假如溫度超過了75℃以上,就要考慮為場效應管進行專門散熱了。安裝散熱片甚至是散熱風扇,應該就是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