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玩家在用電腦的時候,如果發現硬件產品在某方面采用了很蹩腳、沒動腦筋的設計,讓用戶使用體驗很不好時,必然心里會暗罵其設計工程師沒腦子,這么明顯的問題都處理不好。
不過,各位玩家還記得是何時開始,會注意或是在意硬件產品在用戶體驗上的設計呢?從這個玩家進步的過程,以及硬件產品本身發展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東西,而且它對于硬件產品將來的發展也有深遠意義。
改善體驗 進步所需
所謂的用戶體驗好壞,主要就是指硬件產品的設計是否符合使用環境、是否人性化。 回想一下,Pentium時代,機箱內的配件相對簡單,并沒有什么夸張的設計,所以在實際安裝的時候,并不會感覺有明顯不合理的設計。從印象來看,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DX8顯卡時代。
再來看看之后的電腦,例如現在的高端機型,四核甚至是六核CPU,功耗達到95W,甚至是125W,配上超大的CPU風扇,占據巨大的機箱空間;CPU功耗上去了,主板供電也不含糊,多相供電,MOS管也熱得要命,搭配碩大的MOS管/芯片組一體化熱管散熱器,又占去大量空間;內存要超頻版的,散熱片也是巨大無比,大有和CPU散熱器搶地盤的趨勢;硬盤設備便宜了,一接就是兩三個;最頭痛的就是顯卡了,像Radeon HD6990這種超長卡,巨熱不說,單是對機箱長度的要求就近乎變態了。
正是因為目前的硬件產品在體積和功耗上的變化,導致一些按照常規方式設計的硬件產品在用的時候就顯得很蹩腳:CPU散熱器太大,要么被MOS管散熱器頂住,要么被內存散熱片頂住;顯卡太長,和主板上的SATA接口“打架”,插了顯卡就沒法再插SATA線;38℃機箱的導風筒和側吹式CPU散熱器也是“有你沒我”。
很顯然,不少硬件廠商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在設計自己的產品時也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進,從而改善用戶的使用體驗。例如,控制MOS管散熱器和內存散熱片的高度、調整側吹式CPU散熱器的形狀、在主板上使用90°轉角SATA接口以避開超長的顯卡、在機箱上設置可旋轉驅動器架增加顯卡安裝空間等等。而一些明顯在設計上不符合人性化或是良好體驗需求的產品,例如38℃機箱,則逐漸淡出了市場。
可以這么說,這些改善用戶體驗的設計,是硬件生產發展到如今必須考慮的因素,是硬件本身的進步提出了對用戶體驗的硬性要求。
注重體驗 玩家所求
多年前的硬件產品,設計初衷就是能完成基本的功能即可,不過當時的用戶倒也沒有太多要求,畢竟那時候的電腦用途也相對單一。例如像主板、顯卡之類的產品,只需要完成基本的功能就行了,完全不會去考慮超頻或者是其他擴展功能。
不過,自從DIY概念興起之后,玩家們對于硬件產品就不再僅僅局限于一般的使用了,他們更多的是把硬件產品當成一種玩物,從而體驗DIY的樂趣。正是因為玩家這樣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對應的硬件設計也在不斷地變化。
例如,早期的主板產品完全不具備超頻功能,之后出現了通過硬跳線進行超頻的主板,接下來又有BIOS軟超頻、軟件工具超頻的主板出現,而到了現在,各種智能超頻主板也層出不窮,而且操作也越來越傻瓜化,以前DIY玩家才能玩的超頻,現在普通用戶也能玩。除此外,顯卡也是如此,如今的顯卡已經強大到可以通過開關調電壓或者是雙BIOS切換來超頻了,完全迎合DIY玩家“玩”的需求。外設方面,機箱的規范已經變化了很多代,所有的變化都是跟隨硬件性能和散熱需求進化而變化的,而且,為了改善玩家體驗,出現了免工具拆卸、前置監視面板、額外的SSD固定架等設計。
總之一句話,DIY玩家“玩”的需求,大大刺激了硬件產品在使用體驗方面的改善,而這些進化讓硬件產品本身也變得不再冰冷。其實,從蘋果產品如此受歡迎就能看出,注重用戶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比產品性能本身更重要——對于DIY硬件產品也是如此。
編輯觀點:主流DIY硬件拼的就是用戶體驗
對于DIY來講,純粹只看性能與價格的時代已經過去。為什么筆記本、上網本甚至是平板電腦會對DIY形成沖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產品相對中低端DIY機型來講,在完成同樣的一般應用時能給普通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不用考慮什么驅動程序、兼容性、使用更加人性化……消費者追求更好的使用體驗,這是不能避免的潮流,這對于DIY硬件產品來說也是一樣,而且這也是DIY硬件改變現在窘境的出路之一:如何在用戶體驗方面做得更好,這包括易用性、人性化、個性化設計各方面的內容。但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以用戶為中心”。我們也期待在未來,DIY硬件產品依靠用戶體驗的改善,重新找回曾經的輝煌。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