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簡單地說,每一個含有虛函數(無論是其本身的,還是繼承而來的)的類都至少有一個與之對應的虛函數表,其中存放著該類所有的虛函數對應的函數指針。例:
其中:
B的虛函數表中存放著B::foo和B::bar兩個函數指針。
D的虛函數表中存放的既有繼承自B的虛函數B::foo,又有重寫(override)了基類虛函數B::bar的D::bar,還有新增的虛函數D::quz。
提示:為了描述方便,本文在探討對象內存布局時,將忽略內存對齊對布局的影響。
2. 虛函數表構造過程
從編譯器的角度來說,B的虛函數表很好構造,D的虛函數表構造過程相對復雜。下面給出了構造D的虛函數表的一種方式(僅供參考):
提示:該過程是由編譯器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說:虛函數替換過程發生在編譯時。
3. 虛函數調用過程
以下面的程序為例:
編譯器只知道pb是B*類型的指針,并不知道它指向的具體對象類型 :pb可能指向的是B的對象,也可能指向的是D的對象。
但對于“pb->bar()”,編譯時能夠確定的是:此處operator->的另一個參數是B::bar(因為pb是B*類型的,編譯器認為bar是B::bar),而B::bar和D::bar在各自虛函數表中的偏移位置是相等的。
無論pb指向哪種類型的對象,只要能夠確定被調函數在虛函數中的偏移值,待運行時,能夠確定具體類型,并能找到相應vptr了,就能找出真正應該調用的函數。
提示:本人曾在“C/C++雜記:深入理解數據成員指針、函數成員指針”一文中提到:虛函數指針中的ptr部分為虛函數表中的偏移值(以字節為單位)加1。
B::bar是一個虛函數指針, 它的ptr部分內容為9,它在B的虛函數表中的偏移值為8(8+1=9)。
當程序執行到“pb->bar()”時,已經能夠判斷pb指向的具體類型了:
如果pb指向B的對象,可以獲取到B對象的vptr,加上偏移值8((char*)vptr + 8),可以找到B::bar。
如果pb指向D的對象,可以獲取到D對象的vptr,加上偏移值8((char*)vptr + 8) ,可以找到D::bar。
如果pb指向其它類型對象...同理...
4. 多重繼承
當一個類繼承多個類,且多個基類都有虛函數時,子類對象中將包含多個虛函數表的指針(即多個vptr),例:
其中:D自身的虛函數與B基類共用了同一個虛函數表,因此也稱B為D的主基類(primary base class)。
虛函數替換過程與前面描述類似,只是多了一個虛函數表,多了一次拷貝和替換的過程。
虛函數的調用過程,與前面描述基本類似,區別在于基類指針指向的位置可能不是派生類對象的起始位置,以如下面的程序為例:
5. 菱形繼承
本文不討論菱形繼承的情形,個人覺得:菱形繼承的復雜度遠大于它的使用價值,這也是C++讓人又愛又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