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挺久的開發,對于C這種東西,我不敢說自己已經精通了,畢竟還是有許多細節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遺忘,然后再通過實踐慢慢去一點點撿回來。所以只能算是熟練級別。
Linux內核的實現博大精深,從offsetof的實現到后面的container_of,為什么通過結構體的的成員就能獲得整個結構體的指針呢?這就得益于offsetof宏的實現。關于這個宏,前面的博文也有講解,但不夠深入,今天的這個例子,足以對結構體本身的原理大徹大悟,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include <stdio.h>//32位系統上,結構體在沒指定對齊的時候,默認以四字節進行對齊 typedef struct __ST{ int id ; //4 char *name ; //4 float math ; //4}ST;int main(){ ST st ; //獲取結構體的第一個元素的首地址 int *ptr_0 = (int *)(&st); printf("st: %p ptr: %p /n",&st,ptr_0); //對結構體第一個元素賦值 *ptr_0 = 100 ; printf("*ptr_0 = %d/n",*ptr_0); //獲取結構體的第二個元素的首地址,因為第二個元素是一級指針,所以需要用一個二級指針來接 char **ptr_1 = (char **)((int)&st+4) ; printf("ptr_1:%p/n",ptr_1); //對結構體的第二個元素賦值 *ptr_1 = "hello world"; printf("ptr_1:%s/n",*ptr_1); //獲取結構體的第三個元素的首地址,根據對齊原則偏移算出第三個元素的地址 float *ptr_2 = (float *)((int)&st+8) ; printf("ptr_2:%p /n",ptr_2); //對結構體的第三個元素進行賦值 *ptr_2 = 96.78 ; printf("ptr_2:%.2f /n",*ptr_2); //輸出結構體中所有成員的值 printf("st.id = %d st.name = %s st.math = %.2f/n",st.id,st.name,st.math); return 0;}
這里的根據對齊原則算出來的偏移量其實其實不就是offsetof宏的原理嗎?
#define offsetof(TYPE, MEMBER) ((size_t) &((TYPE *)0)->MEMBER)
往后繼續看待鏈表,函數指針,等等與結構體有關的概念,瞬間覺得一幕了然,徹底打通了這條曾經學習的阻塞道路。
總結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謝謝大家對VEVB武林網的支持。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