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生兒養女一輩子 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鹽半輩子 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前段時間熱播的影片《私人定制》雖然被所謂的專家們罵的一無是處,但直線飆升的票房卻令人不得不承認這部片子確實還是有吸引力的,不管吸引人的是什么。由于種種原因,小編從這部影片開始造勢時便對其非常關注,以至于上映后第一時間前去觀看,整部片子雖說是炒了冷飯,但在最后王錚亮的這首《時間都去哪了》響起時,還是忍不住一陣陣酸楚,宋丹丹的演技源于實力,但也許是來自這首歌中的觸動吧?
時間都去哪兒了?又有多少人能夠回答出這個問題呢?周圍的每個人都在說我很忙,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論是大人小孩,不論是學生白領,不論是官員百姓,我們大家到底都在忙些什么?我們把時間用在了什么地方?
網上曾經很流行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去深山中生活,沒有網絡,沒有電子產品,一個月給你一百萬,你可以呆多久?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但科技也奪走了我們曾經單純的快樂。“見面相對無言”的尷尬,“人雖在家中卻與父母無話可說”的淡漠,這些被網友們看過一笑置之的現狀早已成為社會的一種病態,手機、平板、電腦對我們這幾代人的影響已經太大。
智聯招聘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28個城市中,北京白領日均玩手機的時間為6.72小時,全國第一。這個數字意味著除去工作的8小時與睡覺的8小時外,我們所有的時間幾乎都在與手機的相處中度過,或游戲、或社交工具。不光是北京,“手機病”的蔓延絕不溫和。去年7月騰訊微信因光纜故障導致用戶無法看到朋友圈的更新內容,很多網友表示沒有了微信頓時感到“空虛寂寞冷,一早上都魂不守舍的”,沒有了微信,生活便再也無他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我們放在社交網絡的時間是否已經太多?
習大大在接受俄羅斯電臺專訪時再度提到了這首觸動心扉的歌:“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擔我這樣的工作,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說,問題在于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F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也許我們還很年輕,也許我們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也許我們曾對星星許愿絕不虛度光陰,也許我們口中的明天早已成為過去。當有一天我們不再年輕,當回過頭來看看這些年我們走過的歲月,我們是否會后悔將太多的時間花在了無謂的地方?陪伴家人、學習、讀書,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可是當我們想做時卻總是發現時間不夠用,我們的時間到底都去哪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