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數指針
最近看android camera 的source ,發現大量的call back ,多線程,有必要對其中的基礎 :函數指針復習一下,覺得函數指針主要還是用在call back 函數,以及多線程多進程編程中。函數在被編譯器編譯后就是一段二進制碼,而這段二進制碼有一個入口地址,而這個入口地址就是函數指針的值了。
首先看函數指針的語法,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要創建一個函數指針,則它與它指向的函數,在參數個數類型以及返回值上都保持一致,跟重載的要求應該是一樣的。
Int a(int a ) {return a ; }
Int (* b)(int n) ; // 函數指針
b = a ; // 對函數指針進行賦值
// 也可以使用b = &a ; 可以打印a 和&a 的值,實際是相同的
// 也可以直接使用int (*b)(int b) = a ;
b(1) ; // 效果同a(1)
// 也可以使用(*b)(1) ,上面的方式是標準c++ 的,注釋中是為了兼容c ,可以打印b 和*b 的值,實際是相同的。
另外和函數指針經常一起出現的就是typedef ,因為函數指針的括號實在太多,尤其涉及到類的成員的函數的時候,因此為了方便一般配合typedef 使用:
typedef int (*b)(int n) ;
b b1 ;
b1 = a ; // 相當于int (*b1)(int n) = a ;
在call back 中典型的就是將需要call back 的函數指針傳入,然后又調用函數根據函數指針call back 需要回調的函數:
int func(b callback , int num)
{
return callback(num) * num ;
}
另外除了平常單個函數指針外,還可以有函數指針數組:
b array[10] = {a1,a2,a3……} // 實際為int (*b[10])(int n) ; [] 比*優先級高
array[0](1)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