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變量
在一個函數內部定義的變量是內部變量,它只在本函數范圍內有效,也就是說只有在本函數內才能使用它們,在此函數以外是不能使用這些變量的。同樣,在復合語句中定義的變量只在本復合語句范圍內有效。這稱為局部變量(local variable)。如:
對局部變量的一些說明:
1) 主函數main中定義的變量(m, n)也只在主函數中有效,不會因為在主函數中定義而在整個文件或程序中有效。主函數也不能使用其他函數中定義的變量。
2) 不同函數中可以使用同名的變量,它們代表不同的對象,互不干擾。例如,在f1函數中定義了變量b和c,倘若在f2函數中也定義變量b和c,它們在內存中占不同的單元,不會混淆。
3) 可以在一個函數內的復合語句中定義變量,這些變量只在本復合語句中有效,這種復合語句也稱為分程序或程序塊。
4) 形式參數也是局部變量。例如f1函數中的形參a也只在f1函數中有效。其他函數不能調用。
5) 在函數聲明中出現的參數名,其作用范圍只在本行的括號內。實際上,編譯系統對函數聲明中的變量名是忽略的,即使在調用函數時也沒有為它們分配存儲單元。例如:
int max(int a, int b);//函數聲明中出現a、bint max(int x, int y) //函數定義,形參是x、y{ cout<<x<<y<<endl; //合法,x、y在函數體中有效 cout<<a<<b<<endl; //非法,a、b在函數體中無效}
編譯時認為max函數體中的a和b未經定義。
全局變量
前面已介紹,程序的編譯單位是源程序文件,一個源文件可以包含一個或若干個函數。在函數內定義的變量是局部變量,而在函數之外定義的變量是外部變量,稱為全局變量(global variable,也稱全程變量)。全局變量的有效范圍為從定義變量的位置開始到本源文件結束。如:
p、q、c1、c2都是全局變量,但它們的作用范圍不同,在main函數和f2函數中可以使用全局變量p、q、c1、c2,但在函數f1中只能使用全局變量p、q,而不能使用c1和c2。
在一個函數中既可以使用本函數中的局部變量,又可以使用有效的全局變量。
對全局變量的一些說明:
1) 設全局變量的作用是增加函數間數據聯系的渠道。
2) 建議不在必要時不要使用全局變量,因為:
全局變量在程序的全部執行過程中都占用存儲單元,而不是僅在需要時才開辟單元。
它使函數的通用性降低了,因為在執行函數時要受到外部變量的影響。如果將一個函數移到另一個文件中,還要將有關的外部變量及其值一起移過去。但若該外部變量與其他文件的變量同名,就會出現問題,降低了程序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在程序設計中,在劃分模塊時要求模塊的內聚性強、與其他模塊的耦合性弱。即模塊的功能要單一(不要把許多互不相干的功能放到一個模塊中),與其他模塊的相互影響要盡量少,而用全局變量是不符合這個原則的。
一般要求把程序中的函數做成一個封閉體,除了可以通過“實參――形參”的渠道與外界發生聯系外,沒有其他渠道。這樣的程序移植性好,可讀性強。
使用全局變量過多,會降低程序的清晰性。在各個函數執行時都可能改變全局變量的值,程序容易出錯。因此,要限制使用全局變量。
3) 如果在同一個源文件中,全局變量與局部變量同名,則在局部變量的作用范圍內,全局變量被屏蔽,即它不起作用。
變量的有效范圍稱為變量的作用域(scope)。歸納起來,變量有4種不同的作用域、文件作用域(file scope)、函數作用域(function scope)、塊作用域(block scope)和函數原型作用域(function prototype scope)。文件作用域是全局的,其他三者是局部的。
除了變量之外,任何以標識符代表的實體都有作用域,概念與變量的作用域相似。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