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C#中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您從中可以窺見些許CLR在構造類型時的行為,以及JIT編譯的觸發式編譯過程。
看下面一段代碼:
struct myValueType1
{
static myValueType1()
{
Console.WriteLine("Hello from myValueType1");
// myInt = 111;
}
public static Int32 myInt;
}
struct myValueType2
{
static myValueType2()
{
Console.WriteLine("Hello from myValueType2");
}
public Int32 myInt;
}
struct myValueType3
{
static myValueType3()
{
Console.WriteLine("Hello from myValueType3");
myInt = 333;
}
public static Int32 myInt;
}
這里定義了三個結構:myValueType1,myValueType2,myValueType3。三個結構均帶靜態構造器,在構造器中都有一句用來輸出的的代碼。在myValueType1和myValueType3的靜態。然后我們在main函數里面分別new 了相應的三個實例。您可以先想想輸出的結果應該是怎樣的。
事實上您會得到如下的結果:
我們看到雖然三個結構中都有靜態構造器,卻只有第一個結構的被執行了。事實上,這個有趣的現象也是CLR對性能的考慮,除非類型確實被訪問到了,否則永遠不會調用到它的類型構造器,這個過程是JIT的。
當執行到第六行代碼時,CLR嘗試要去myValueType1查找靜態字段myInt的值。這個時候,myValueType1才是真正被訪問到了。靜態構造器被執行,得到相應的輸出。
而myValueType2中myInt是個實例成員,訪問它的值只關系到實例type2實例。與類型本身沒有任何關系,CLR不會執行類型myValueType2的靜態構造器。
myValueType3跟myValueType11幾乎是一樣的,myInt是靜態成員,但是在main函數中,myValueType3還是沒有被真正訪問到,只是利用它構造出了一個虛擬的對象結構,這種對象結構里面所有字段都被賦予一個0值或者null值,所以第二行輸出為零
這些性質與JIT編譯器都是分不開的。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