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將一個具體類的實例化交給一個靜態工廠方法來執行,它不屬于GOF的23種設計模式,但現實中卻經常會用到
2. 模式中的角色
2.1 工廠類(Simple Factory): 只包含了創建具體類的靜態方法。
2.2 抽象產品(Product):定義簡單工廠中要返回的產品。
2.3 具體產品(ConcreteProduct):具體產品。
3. 模式解讀
3.1 簡單工廠模式的一般化類圖
3.2 簡單工廠模式的代碼實現
/// <summary> /// 簡單工廠類,用sealed修飾, /// </summary> public class SimpleProductFactory { /// <summary> /// 使用靜態方法,根據傳入的參數來指定要實例化哪一種產品 /// </summary> /// <param name="productType"></param> /// <returns></returns> public static Product CreateProduct(string productType) { Product product = null; switch (productType) { case "A": product = new ConcreteProductA(); break; case "B": product = new ConcreteProductB(); break; } return product; } } /// <summary> /// 抽象產品 /// </summary> public abstract class Product { public Product() { } public abstract void Opration(); } /// <summary> /// 具體產品 A /// </summary> 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 : Product { public ConcreteProductA() { } public override void Opration() { // 產品A } } /// <summary> /// 具體產品 B /// </summary> 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 : Product { public ConcreteProductB() { } public override void Opration() { //產品B } }
4. 模式總結
4.1 優點:
4.1.1 職責單一,實現簡單,且實現了客戶端代碼與具體實現的解耦。
4.1.2 工廠類是整個模式的關鍵.包含了必要的邏輯判斷,根據外界給定的信息,決定究竟應該創建哪個具體類的對象.
4.1.3 通過使用工廠類,外界可以從直接創建具體產品對象的尷尬局面擺脫出來,僅僅需要負責“消費”對象就可以了。而不必管這些對象究竟如何創建及如何組織的.
4.1.4 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和權利,有利于整個軟件體系結構的優化。
4.2 缺點:
4.2.1 由于工廠類集中了所有實例的創建邏輯,違反了高內聚責任分配原則,將全部創建邏輯集中到了一個工廠類中;它所能創建的類只能是事先考慮到的,如果需要添加新的類,則就需要改變工廠類了。因此它是違背開放封閉原則的。
4.2.2 當系統中的具體產品類不斷增多時候,可能會出現要求工廠類根據不同條件創建不同實例的需求.這種對條件的判斷和對具體產品類型的判斷交錯在一起,很難避免模塊功能的蔓延,對系統的維護和擴展非常不利;
注:這些缺點在工廠方法模式中得到了一定的克服。
4.3 使用場景:
4.3.1 工廠類負責創建的對象比較少;
4.3.2 客戶只知道傳入工廠類的參數,對于如何創建對象(邏輯)不關心;
4.3.3 由于簡單工廠很容易違反高內聚責任分配原則,因此一般只在很簡單的情況下應用。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武林網。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