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詠來 殷茜 鄧華陽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
【摘要】3G網絡商用方案在逐步敲定的過程中,對于網絡規劃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
在中國特有的國情下,WCDMA與TD-SCDMA混合組網的方案也漸漸浮出水面。文章從網絡規劃的角度闡述了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方案的具體內容與可行性。
【要害詞】3G網絡規劃WCDMATD-SCDMA 混合組網
1、技術標準對比
目前,中國的3G通訊網絡即將進入商用化應用階段,對技術標準的取舍選擇也成為移動運營商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WCDMA和TD-SCDMA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會出現哪種標準“一統江湖”的局面,而至于誰能在3G時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要害是看哪個技術標準更符合市場需求和競爭的需要。
而需要注重的是,雖然cdma2000、WCDMA和TD-SCDMA同屬3G的主流技術標準,但是仍然可以將其分為兩類:cdma2000、WCDMA并作一類,TD-SCDMA則和前兩者分開討論。之所以可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技術上cdma2000和WCDMA是UMTS的FDD標準,而TD-SCDMA則是UMTS一個的TDD標準。
1.1、WCDMA
WCDMA技術指標支持:高速數據傳輸(高速移動最高速率為384kb/s,而室內最高速率為2Mb/s),異步BS技術,同時也支持可變速傳輸,WCDMA每幀幀長10ms,碼片速率3.84Mb/s。
WCDMA主要特點:
(1)基站同步方式:支持異步和同步的基站運行方式,組網方便、靈活;
(2)調制方式:上行為BPSK,下行為QPSK;
(3)解調方式:導頻輔助的相干解調;
(4)接入方式:DS-CDMA直序列擴頻碼碼分多址方式;
(5)三種編碼方式:在話音信道采用卷積碼(R=1/3,K=9)進行內部編碼和Veterbi解碼,在數據信道采用ReedSolomon編碼,在控制信道采用卷積碼(R=1/2,K=9)進行內部編碼和Veterbi解碼;適應多種速率的傳輸,可靈活地提供多種業務,并根據不同的業務質量和業務速率分配不同的資源,同時對多速率、多媒體的業務可通過改變擴頻比(對于低速率的32kb/s、64kb/s、128kb/s的業務)和多碼并行傳送(對于高于128kb/s的業務)的方式來實現;
(6)上、下行快速、高效的功率控制大大減少了系統的多址干擾,提高了系統容量,同時也降低了傳輸的功率;核心網絡基于GSM/GPRS網絡的演進,并保持與GSM/GPRS網絡的兼容性;BTS之間無需同步因BS可收發異步的PN碼,即BS可跟蹤對方發出的PN碼,同時MS也可用額外的PN碼進行捕捉與跟蹤,因此可獲得同步,來支持越區切換及宏分集,而在BTS之間無需進行同步;
(7)支持軟切換和更軟切換,切換方式包括三種,即:扇區間軟切換、小區間軟切換和載頻間硬切換。
WCDMA的發起者主要是歐洲和日本標準化組織和廠商,WCDMA繼續了第二代移動通信體制GSM標準化程度高和開放性好的特點,標準化進展順利,網絡運營商可以通過在GSM網絡上引入GPRS網絡設備和新業務,培育數據業務消費群體,從EDGE逐步平穩過渡到3G。
1.2、TD-SCDMA
TD-SCDMA的主要技術特點為:
(1)信號帶寬為1.23MHz,碼片速率為1.28Mchip/s;
(2)采用智能天線技術,提高了頻譜效率;
(3)采用同步CDMA技術,降低上行用戶間的干擾和保持時隙寬度;
(4)接收機和發射機采用軟件無線電技術;
(5)采用聯合檢測技術,并配合智能天線技術,降低多址干擾;
(6)多時隙,具有上下行不對稱信道分配能力,適應數據業務的開展,采用接力切換,降低掉話率,提高切換的效率;
(7)語音編碼:AMR與GSM兼容;
(8)核心網絡CN基于GSM/GPRS/EDGE網絡開展“R99-R4-R5-R6”的演進策略,并保持與它們的兼容性,基站間采用GPS或者網絡同步方式,降低基站間干擾。
1.3、TD-SCDMA和WCDMA系統的差異分析
TD-SCDMA與WCDMA系統相比,具有以下的特點和優勢:
(1)頻譜利用率高:TD-SCDMA將TDD時分雙工、CDMA碼分多址和TDMA時分復用相結合,在傳輸中易于針對不同類型的業務設置上、下行鏈路轉換點,因而使總的頻譜效率更高。
(2)支持多種通信接口:TD-SCDMA同時滿足Iub、A、Gb、Iu、Iur、Uu多種接口要求,基站子系統既可作為2G和2.5G的GSM基站的擴容,又可作為3G網中的基站子系統,能同時兼顧現在的需求和未來長遠的發展。
(3)頻譜靈活性強: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頻譜靈活性強,僅需單一1.6M的頻帶就可提供速率達2M的3G數據業務需求,而且非常適合非對稱業務的傳輸。
(4)系統性能穩定:TD-SCDMA收發在同一頻段上,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無線環境一致性很好,更適合使用新興的智能天線技術,利用了CDMA和TDMA結合的多址方式,更利于聯合檢測技術的采用,這些技術都能減少了干擾,提高系統的性能穩定性。
(5)與傳統系統兼容性好:TD-SCDMA支持現存的覆蓋結構,信令協議可以后向兼容,網絡不必引入新的呼叫模式,能夠實現從現存的通信系統到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平滑過渡。
(6)系統設備成本低:TD-SCDMA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頻率,對稱的電波傳播特性使之便于利用智能天線等新的要害技術,這也可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無線基站方面,TD-SCDMA的設備制造成本也比較低。
(7)支持與傳統系統間的切換功能:TD-SCDMA技術支持多載波直序列擴頻系統,可以再利用現有的框架設備、小區規劃、操作系統、賬單系統等,在所有環境下支持對稱或不對稱的數據速率。
當然,與WCDMA比起來,TD-SCDMA也有尚顯稚嫩的地方。比如,在對CDMA技術的利用方面,TD-SCDMA因要與GSM的小區兼容,小區復用系數為3,降低了頻譜利用率。又因為TD-SCDMA頻帶寬度窄,不能充分利用多徑,降低了系統效率,實現軟切換和軟容量能力較困難。另外,TD-SCDMA系統要精確定時,小區間保持同步,對定時系統要求高。而WCDMA則不需要小區間同步,可同時適應室內外甚至地鐵等不同無線傳播環境的應用。另外,WCDMA對移動性的支持更加優質,適合宏蜂窩、蜂窩、微蜂窩組網,尤其是在從GSM網向3G的過渡過程中,WCDMA的優勢更加明顯。
1.4、TD-SCDMA與WCDMA系統混合組網的需求分析
國內運營商基于技術、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對TD-SCDMA與WCDMA系統混合組網都有考慮,也就是捆綁產業化。
2、混合組網原則
在進行TD-SCDMA建網時,考慮到現有的WCDMA預規劃,建議采用如下混合組網原則:
在3G網絡建設初期,TD-SCDMA網絡無法進行獨立組網形成全國性連續覆蓋網絡的前提下,建議使用WCDMA/TD-SCDMA雙模終端,這樣既可以充分借用WCDMA網絡,避免覆蓋盲區,同時又能保證用戶可以很好的享受高端業務的服務;
依靠WCDMA網絡規劃資源,結合其實際布網情況,利用TD-SCDMA網絡做重點局部(密集城區、城區的室外和重點樓層的室內)地區覆蓋,實現熱點地區的業務需求;
由于WCDMA語音業務和數據業務覆蓋半徑差別很大,不能保持良好的網絡拓撲結構,影響網絡性能。TD-SCDMA以補充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為規劃目標,在大城市的商業區室外保證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在大城市的辦公樓、酒店等商業價值高的樓盤,室內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覆蓋;
網絡規劃要充分利用資源,在滿足網絡性能和網絡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結合兩種制式的優勢,各盡所長,降低建設費用和加快建設速度;
TD-SCDMA覆蓋邊緣選擇應盡可能選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邊界處WCDMA信號要覆蓋很好,同時TD-SCDMA覆蓋邊緣的信號避免出現深衰落;
混合組網異系統的切換區域應設置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實現系統間切換,這樣可以避免服務質量和系統性能的明顯下降。
3、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互干擾分析
3.1、互干擾分析
圖1 互干擾分析圖
如圖1所示,在1920MHz頻點四周,TD-SCDMA系統工作于上下行,WCDMA系統工作于上行。WCDMA下行頻段和1920MHz頻點有190MHz的頻率間隔(3GPPTS25.141規范要求UTRA/FDD能夠支持190MHz的收發間隔),TD-SCDMA對WCDMA下行的干擾和WCDMA下行對TD-SCDMA的干擾主要是雜散輻射,但由于有190MHz頻率保護帶,其干擾問題不是本文的研究內容。因此在1920MHz頻點處,考慮TD-SCDMA系統和WCDMA系統共存時,干擾分為四大類:
(1)TD-SCDMA上行干擾WCDMA上行(TD-SCDMAUE-WCDMABS)
(2)TD-SCDMA下行干擾WCDMA上行(TD-SCDMABS-WCDMABS)
(3)WCDMA上行干擾TD-SCDMA上行(WCDMAUE-TD-SCDMABS)
(4)WCDMA上行干擾TD-SCDMA下行(WCDMAUE-TD-SCDMAUE)
通過仿真得到以下結論:
通過附加的頻率保護間隔可部分消除TD-SCDMABS與WCDMABS間的干擾。
可以通過提高WCDMAUEACLR要求或3.3MHz的頻率保護間隔抑制WCDMA UE對TD-SCDMA BS的干擾。
良好的工程規劃可降低兩系統共存的射頻參數要求,但不能有效消除兩系統間的干擾。兩系統BS間距的增大導致WCDMAUE對TD-SCDMABS干擾的增大,BS間距的減小導致TD-SCDMABS對FDD BS干擾的增大。兩系統BS間距位于(0,R/2)區間范圍內能夠較好的協調WCDMA UE干擾TD-SCDMA BS及TD-SCDMA BS干擾WCDMA BS的ACIR要求。
3.2、互干擾解決方案
在工程上,通過空間隔離、頻帶隔離和工程技術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地解決TD-SCDMA和WCDMA系統混合組網時互干擾的問題。
4、混合組網
4.1、組網方式
組網方式一:考慮到TD-SCDMA話務吸收能力,混合組網時考慮在WCDMA網絡下,以TD-SCDMA網絡覆蓋高速率業務的熱點地區網絡,即圖2中的藍色區域。
圖2 組網方式一
組網方式二:空間上的分區組網:不同地區,利用WCDMA和TD-SCDMA系統分別組網,其中TD-SCDMA負責解決熱點地區的覆蓋,即圖3中的藍色區域。
(1)宏蜂窩分區覆蓋;
(2)宏蜂窩和微蜂窩結合分區覆蓋——主要將TD-SCDMA網絡應用到室內覆蓋中去;
圖3 組網方式二
4.2、組網策略可行性分析
(1)混合組網的技術原理分析
在3GPP的協議標準中,TD-SCDMA與WCDMA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UTRAN部分,即無線接入網絡部分,在核心網中無大的差別。因此,對應TD-SCDMA的RNC與WCDMA的RNC在高層協議處理過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幾個協議過程有區別。
從技術層面上說,進行TD-SCDMA和WCDMA的混合組網是可行的。
(2)混合組網的移動性治理策略分析
網絡選擇和接入策略
用戶可以有多種網絡選擇方式,分別是優選WCDMA網絡、優選TD-SCDMA網絡和無優先級。我們建議對混合組網方式一,用戶采用優選WCDMA網絡的方式;對混合組網方式二,用戶采用無優選方式。
采用優選網絡的方式,可以使用戶在覆蓋區域內始終駐留在原制式網絡中,減輕不必要的切換給網絡帶來的額外負荷;當系統判定由于容量、覆蓋或干擾等原因,原網絡制式無法接入的情況下需要發起定向重試,通過系統間切換或小區重選等方式,將移動終端接入到另一種制式網絡中,保持業務的正常接入。
在網絡運營的初期,網絡容量充裕的情況下,完全可行;至于中后期,用戶增長迅速,容量受限的情況下,運營商可以充分利用TD-SCDMA的優勢,采取增加載頻、多用戶檢測、智能天線、小區分裂等技術增加相應的容量。即使在容量一時無法增加時,也可利用接入定向重試、系統間負荷均衡或基于測量的系統間切換等技術將WCDMA系統可承擔的業務切換到TD-SCDMA系統,以保證系統的服務質量和平穩運行。
小區重選策略
對于混合組網方式一,基于WCDMA的用戶應該盡可能的駐留在WCDMA網絡中,在WCDMA網絡負荷正常的情況下,只要網絡質量能滿足最低業務速率接入的需要,即可以駐留。出于同樣的考慮,在TD-SCDMA網絡中WCDMA小區重選門限應該高于TD-SCDMA小區的重選門限,使駐留在TD-SCDMA網絡中的用戶減少異系統間切換。
負荷分擔策略
當WCDMA網絡負荷偏高時,網絡應該有能力對小區選擇門限進行調整,適當調高WCDMA小區的選擇門限,使部分WCDMA用戶選擇到TD-SCDMA站點中以減輕WCDMA站點的負荷。該過程根據網絡負荷自動執行并且可逆。同時在網絡規劃當中,要考慮RNC的負荷分擔。
切換策略
當一個用戶在WCDMA系統中進行了呼叫并移動到TD-SCDMA系統的邊緣,此時其無線質量變差,對于混合組網方式一,假如用戶駐留的WCDMA小區有同覆蓋的TD-SCDMA小區,則不需要打開測量,通過盲切換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而對于混合組網方式二,則通過打開壓縮模式和系統間測量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
在進行系統間切換時還需要考慮切換業務特點:兩種制式提供的CS域業務服務質量基本相同,由于CS域掉話用戶感受明顯,所以CS域業務對切換成功率要求較高;而PS域業務掉話用戶感受不明顯,且PS域業務掉話后會自動重新進行連接。因此在切換策略各有側重點,C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切換成功率為主,P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用戶的帶寬為主,即用戶從共同覆蓋區向其中一種制式覆蓋區移動時,CS域切換發生較早,PS域切換發生較晚。
(3)混合組網的網絡規劃策略分析
頻點規劃策略
由于TD-SCDMA頻率資源豐富,而WCDMA通常采用同頻組網,因此,對于頻點的規劃要考慮:
1)相鄰TD-SCDMA小區之間采用異頻組網;
2)相鄰TD-SCDMA和WCDMA小區之間增大頻帶隔離度。
碼資源規劃
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的網絡規劃過程中不存在擾碼規劃的問題。
呼吸效應解決策略
對于混合組網方式一,WCDMA產生的呼吸效應應該由WCDMA系統自身來解決。
對于混合組網方式二,在僅有WCDMA覆蓋下的地區,產生的小區呼吸效應應由WCDMA自身規劃時解決。由于TD-SCDMA系統呼吸效應不明顯,因此在與TD-SCDMA網絡相鄰的WCDMA小區發生呼吸效應時,可考慮由TD-SCDMA系統分擔一部分WCDMA小區邊緣用戶的接入要求,提高系統的整體容量。
(4)混合組網對UE終端的要求
進行TD-SCDMA和WCDMA兩種網絡的混合組網時,終端要求必須支持雙模制式。
5、結束語
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的網絡規劃方案,實際上是對設備商的RNC設備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其具備TD-SCDMA和WCDMA的RNC相融合的能力。考慮到混合組網過程中兩種系統的NodeB可能共站址,設備商必須根據現有試驗網的測試分析,采用抑制互干擾技術,使TD-SCDMA與WCDMA系統可以共站址。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和仿真驗證,充分說明了利用TD-SCDMA與WCDMA之間的繼續性、采用統一軟硬件平臺、從技術上支持混合組網的可行性。但是,考慮到混合組網存在的諸多技術瓶頸問題,現階段并不大力推行和建議使用混合組網的網絡規劃方案。
參考文獻
【1】HenryL.Bertoni著,顧金星等譯.《現代無線通信系統電波傳播》[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李建業著,楊大成等譯.《CDMA系統設計與優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3】3GPPTS25.102v4.2.0(2001-09),Technical Specification,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UE Rad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TDD)(Release 4)[S].
【4】3GPPTS25.101v4.2.0(2001-09),Technical Specification,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UE Rad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TDD)(Release 4)[S]. ★
作者簡介:
胡詠來: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項目負責人,從事通信工程咨詢和勘察設計工作。
殷茜: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高級項目負責人,從事通信工程咨詢和勘察設計工作。
鄧華陽: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項目負責人,從事通信工程咨詢和勘察設計工作。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