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無線接入系統比較分析的準則
2019-11-05 02:18:47
供稿:網友
各種無線接入系統比較分析的準則
無線接入有蜂窩移動電話系統、數字無繩電話系統以及點到多點微波系統等多種技術體制可供選擇。那么,為了實施我國電信普遍服務的艱巨任務,運營商選擇那種技術體制為宜呢?要想合理高效地建設無線接入網,我們需要對不同的技術體制適用的運行環境客觀地進行比較分析。
一般而言,任何無線電系統都可用于無線接入,但是其適用性是若干因素的函數。蜂窩宏區移動系統(如SCDMA400、CDMA450、GSM900)適用于鄉村郊區、高車速和中業務量密度;蜂窩微區移動系統(如SCDMA1900、GSM1800)適用于市區、慢車速和高業務量密度;無繩微微區移動系統(如PHS)適用于市區室內、低速和高業務量密度。評定最為適用系統的準則一般取決于下列因素:
用戶要求:要考慮業務類型和業務量密度,還要考慮其性能價格比對多數用戶能否承受。
頻譜效率:要分析不同空中接口技術體制的特性,非凡是其頻譜效率能否支持用戶不斷增長的要求。
電波覆蓋:要確定對該系統恰當的無線電頻譜的可用性,以及覆蓋地區實際蜂房大小能否滿足用戶分布。
建網成本:要分析比較網絡基礎設施的費用、用戶設備的費用、運營的費用和實現規?;a降低設備價格的速度,初期建網投資要小并能夠分階段投入。
現有網絡:怎樣達到新建無線接入系統與運營商現有網絡特點相融合,以充分利用運營者已有的網絡資源和號碼資源。
幾種無線接入方式對農村通信適用性的比較
按上述分析準則,對農村通信幾種無線接入方式的適用性進行比較如下:
模擬無線接入:模擬無線接入在農村普遍服務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頻譜利用率低、網絡容量有限、網絡成本和終端價格高昂,建設成本達每線3000多元。在系統容量方面,假設一個本地網的面積是10000平方公里,已用于村村通工程的FDMA制式的450MHz模擬無線接入系統最多只能承載1.5萬用戶,繼續發展模擬系統已經不可能。
PHS和DECT:PHS技術即“小靈通”,其知識產權把握在日本公司手中;DECT為歐洲的無繩電話制式。它們的基站覆蓋半徑小,僅為幾十到幾百米,在地廣人稀的農村漫山遍野架設基站顯然不現實,所以PHS和DECT不適合作為解決農村通信的接入手段。
衛星通信:早期建立的VSAT系統是省內通信網,端站設在沒有通電話的縣和鄉一級,由于每一個端站須投資好幾萬美元,平均每戶造價高達7000元-10000元,在農村普遍接入中不能大量采用。
GSM:GSM900和GSM1800系統為城市密集人口的移動通信設計,由于頻率高,繞射能力弱,覆蓋面積小,因此在農村建網基站相對較多,投資也較大,用戶數少的條件下造價高、終端設備較貴;采用TDMA技術頻譜利用率低,而GSM為歐洲通信標準,知識產權由歐洲的公司控制,假如改頻還須研究開發。
CDMA:作為碼分多址的接入系統,CDMA相對于頻分多址和時分多址的接入系統有頻譜利用率高的特性。CDMA800和CDMA1900系統是按2.5G移動通信的需求設計的,在農村建網同樣由于頻率高而使得系統的建設造價高、終端昂貴。在我國農村人口普遍收入很低的現實情況下,難以被農村用戶接受。至于CDMA450,其頻段雖適宜農村通信,但由于是美國通信標準,知識產權由高通公司控制,網絡基礎設施和終端的成本仍較高,為我國政府所限制。
SCDMA:SCDMA是我國自主開發的同步碼分多址無線接入系統,是信息產業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推廣的技術手段。在農村進行無線覆蓋時,其組網一般均為大區制,且覆蓋半徑一般考慮在20km以上。SCDMA綜合無線接入系統從城鄉普遍服務出發,以宏蜂窩網絡結構為基礎,采用先進的智能天線和同步碼分多址以及時分雙工工作方式,提供了覆蓋區域大、每線造價成本低、終端形式多樣、數據帶寬足以勝任大多數寬帶應用需求的無線接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