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于交換機的定義中,最五花八門、最有爭議的,當數智能交換機了。
究竟具備什么條件的交換機才算是“智能”的?每個廠商都有自己的說法。一些國際的領袖企業認為:能夠提供深層次的網絡服務與應用,實現網絡與應用的很好結合,才能稱為智能化交換。而有的廠商,非凡是起步較晚、還不具備充分的高端能力的廠商則將具備路由功能、支持一部分網絡應用的交換機就統統劃歸到“智能交換機”之列了。
這種概念的不統一,不僅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難,更重要是給用戶市場帶來了困惑。
如何理解網絡智能化的含義?怎樣看待智能交換機的市場機會?在各不相同的智能交換機中,用戶又該如何辨別、選擇?
桌面上的“造假”現象
目前,在大多數網絡架構中,其核心已經實現了智能化。業界談論的網絡智能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邊緣的智能化上。所謂邊緣,對于企業網來說,就是“桌面級”;對于稍大些的園區網來說,就是“接入層”和“匯聚層”。
用于企業骨干和園區核心的中高端交換機,無論是機架式的,還是固定端口的,基本上都能夠支持QoS、安全等要害的網絡應用,已經實現了“智能化”。而目前,企業桌面上的交換機卻還往往是二層的,不可網管或是只有“微網管”,不具備路由功能,更不支持網絡應用。
雖然各廠商的產品功能參差不齊,性能也有差別,但是,大家心里都非常明確一點:智能化,是網絡發展的必然方向。于是,在我國激烈的網絡市場競爭中,形成了一種無法說是對還是錯的共識:假如哪家廠商沒有智能型的交換機產品,就意味著它在這個領域沒有實力。
為了在這個舞臺上繼續“玩”下去,為了避免過早地被淘汰出局,每個網絡廠商都在大打“智能”牌。智能型交換機在這種非凡的背景之下,成為了企業實力的一項重要證據。
在“智能化”的統一“標簽”之下,產品卻沒有實現功能、性能和質量上的統一。廠商都稱自己的產品是“智能化”的,但其中含義各不相同,有名副其實者,也絕不乏“霸王硬上弓”者。
通過大量的采訪,記者深有感慨,概念各異是其一,有意混淆視聽是其二。在桌面交換機領域,后者更為嚴重。
記者不止一次碰到這樣的事情: 拿來某產品的性能和功能列表仔細一看,明明只是一款二層可網管的交換機,卻號稱是“智能型”?;蛟S只是具備路由功能,根本不支持任何應用,也要冠以“智能型”的頭銜。
假如產品能夠“沾上邊兒”,還勉強說得過去。但假如發生上述現象,就太離譜了,甚至可以說是“造假”行為。網絡企業提升自身形象的心情和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蓄意“造假”的行為,應該受到譴責。
由此想到,專業媒體的編輯記者對此尚需“留神”辨別,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用戶,將如何應對廠商這些模糊的宣傳和良莠不齊的各色產品呢?
了解需求的變化
隨著網絡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高,用戶在關注網絡性能的同時,開始更多地留意網絡的智能化,而路由交換機也開始由網絡的核心層應用到匯聚層,甚至接入層。
從應用層面來看,網絡的作用已經從最初的文件共享發展到消息通信,再發展到今天的企業資源計劃(ERP)、流程優化、決策支持、客戶關系治理(CRM)、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將來可能還要發展到共享計算、網格計算。目前,網絡已經變成各行各業的中樞神經系統,越來越多的運作和治理建立在這套中樞神經系統之上。這些信息化的運作和治理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和機構的運作效率,但同時這套基于網絡中樞神經系統之上的方式,也對網絡本身提出了更多的特性要求。
從交換機的發展,也可以看到,以前的共享式以太網的設計和治理只是細致到組織層面,整個網絡的治理智能也比較弱;VLAN的推出則順應了治理細致到工作組的需求;現在則更進一步,要細致到面對最終個人用戶、面對不同組織用戶,網絡被要求具備更多的智能性和差異性。
從技術發展來看,企業網中的局域網的速度從10Mbps到100Mbps,再到1Gbps,現在已經發展到10Gbps;局域網的介質類型很早就只剩下802.3以太網類型,由于寬帶網絡技術的發展,整個網絡的技術已基本上統一到ip基礎之上。
當IP數據網絡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之后,必然開始承載各種不同業務。例如,承載語音和視頻流、遠程海量數據備份、虛擬專線業務等。這就要求IP網絡設備除了具備傳統的數據傳輸、包交換功能之外,還要支持數據分類、傳輸優先級控制、用戶識別、快速自愈等特性。
而從技術實現來看,基本上,OSI模型中的二層功能、大部分的三層功能以及如查表、分類、排隊等較常用的四層功能,都已經被實現到成熟的商業化的ASIC芯片中; 中高端的要害交換和包處理芯片也有成熟的ASIC供給。這就在技術層面上為網絡智能化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把握智能化的核心
交換機的智能化是各廠商和用戶都極為關注的問題。雖然,“智能”的含義并不十分明確,不同的廠商也各有側重,但總的來看,主要涉及5項核心技術。
可治理是智能交換的基礎。隨著用戶網絡規模的擴大、網絡應用的增多,以及對網絡依靠程度的提高,對網絡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網絡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控和維護就變得非常必要。
今后,網絡中的語音、數據、視頻的融合成為趨勢,而不同的應用,對于網絡傳輸特性具有不同的要求。服務質量(QoS)就是針對不同類型的應用提供不同的傳輸策略,確保要害應用的順暢運行。因此,智能交換機應該具備對不同應用類型數據的分類和處理能力。
目前交換機中常用的QoS技術是DiffServ,即區分服務,它是根據IP包頭的TOS DiffServ域的數值確定數據的優先級分類,并自動把進入的IP包放入不同的優先隊列中,確保優先級高的應用數據在網絡的各個層級中優先傳輸,實現端到端的QoS。
除了通過QoS確保語音、視頻、數據的傳輸優先級外,交換機對專用于多媒體傳輸的功能和協議的支持也越來越多,最為典型的是組播技術。組治理協議IGMP已經成為智能交換機必備的基本功能,而對于3層交換機,除了RIP、OSPF等單播路由協議外,也開始支持DVMRP、PIM等組播路由協議。這一切都源于用戶對于多媒體應用趨勢的看好。
由于企業治理系統與網絡信息系統的結合日趨緊密,原先多應用于電信運營網絡中的AAA技術(授權、認證、計費)開始進入企業網絡,并且與交換機的結合日益緊密。目前,企業網通常在核心層或匯聚層通過三層交換機的訪問控制列表功能實現基于IP、TCP端口、MAC等信息的訪問控制。隨著治理細化到個人,RADIUS、PPPoE等用戶認證功能也集成到核心交換機中,與認證服務器配合實現基于用戶的認證和訪問控制。
最初由無線局域網發展起來的認證技術802.1x,雖然目前標準還不十分統一,但其通過以太網幀來承載高層認證信息的概念還是得到了許多用戶的認可,加之微軟的Windows xp中已集成了802.1x客戶端,使得802.1x等越來越多的接入認證受到各方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提供支持802.1x的交換機產品。
為確保核心交換機不受類似拒絕服務(DoS)的攻擊而導致全網癱瘓,有的廠商在核心路由交換機中采用了防火墻和IDS系統中的防攻擊技術,以確保核心交換機更加穩固和強壯,尤其可以抵御來自網絡內部的攻擊,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智能化的最后一關
很多用戶感嘆:網絡領域的概念太多,而且很多概念沒有確切的解釋。同樣是“端到端”,各廠商的理解也不相同。以北電網絡等為代表的企業,它們所詮釋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是指依托傳輸公網,一個企業網可以順利地到達另一個企業的網絡,這是以電信為主的企業的理解。而以3Com等為代表的數據企業所強調的“端到端”,是指在一個企業網絡內部,從一個桌面到另一個桌面的無障礙的聯絡。
由此,對應用于不同層面的交換設備的定義,也自然有出入。
網絡智能化并不是狹義的可網管或服務質量,而是一種基于應用的綜合策略,以確保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網絡資源,并確保網絡的安全性。
隨著網絡技術和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網絡智能化也將不斷被賦予更多新的內涵。實際上,有了對“網絡智能化”和“設備智能化”的區分,對于一款交換機產品,其究竟是“智能交換機”,還是“具備一定智能化的交換機”,并不需要太多計較,而是要害要看其是否具備了向全網智能化發展的基本能力。
目前,在網絡核心的智能化基本完成之后,全網智能化的最后一個關口無疑是在桌面或是接入層。對于交換機產品的設計而言,沒有流派之分,因為各廠商在開發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F實存在的,只有技術水平、性能和功能上的差異和差距。桌面級交換機實現了智能化,全網才能實現所謂“端到端”的理想境界。
除去那些有意混淆技術概念的廠商,在真正意義的路由交換機和智能交換機的總體設計中,各廠商間差別是比較細微的。差別主要體現了每個廠商對市場理解的不同。例如,有的廠商認為,智能交換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支持應用,能夠提供網絡服務。因此,網絡要能夠實現緩存和加速,要將網絡應用提煉、簡化出來,相應的產品中要具備基于應用的過濾功能。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將用戶需求融入產品開發中的例子。
智能化,不是一個新技術,因此,智能交換機或是網絡智能化,并不是新技術范疇的概念。智能化,是一個市場性的定義方法。網絡應用發展到了需要智能的程度,這個概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來。也正因如此,智能交換機或許不可能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之所以要對它做一個相對合理的劃分,一是對網絡發展的方向有一個比較明晰的闡述,二是對市場進行一個清理,避免用戶在模糊不清的概念和廠商單方面的宣傳中失去判定的依據。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