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機測試報告(一)
2019-11-05 01:39:56
供稿:網友
以太網技術的躍遷
在以太網剛剛誕生的時候,有很多種LAN(局域網)技術與其競爭,令牌環網就是其中的一個。但最后它們都逐漸地消失了。為什么呢?
我們今天熟悉的“以太網”一詞其實是指以CSMA/CD(載波監聽多重訪問/沖突檢測)作為MAC算法的一類LAN。這種算法可以簡單地實現在多個設備之間進行信道使用仲裁,而不需要像令牌環網所需的中心控制設備,這就使得構造以太網使用的電路較少,從而可以降低成本。最終用戶很少且不太可能關心數據在網絡上傳輸用的是環還是采用了一種分布式競爭仲裁方法,只要這種技術可以支持其應用并且價格最低,以太網就是這樣一種技術。最終以太網戰勝了所有競爭對手,成為現在最流行的LAN技術。
以太網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與其自身的迅速發展和成熟是分不開的。早在1983年6月,IEEE通過了第一個802.3(IEEE的802計劃的目標是為LAN技術標準化提供廣泛的工業標準框架,而802.3專門研究基于以太網技術的標準)以太網計劃,不過是使用同軸電纜的總線結構,與采用星形拓撲結構的結構化布線并不兼容,直到1990年9月使用廉價雙絞線介質的以太網(10Base-T)標準誕生,以太網才真正獲得了高速的發展。1995年中期,支持雙絞線和光纖的100M以太網技術標準又宣告推出,進一步鞏固了以太網在LAN技術領域的地位。大約在1991年的時候,一家名為Kalpana的公司推出了一種可以使所有端口同時以全容量工作的設備,這就是日后廣泛流行的交換機的前身。逐漸地,交換機答應在同一個端口上同時進行雙向傳輸(全雙工),增加了傳輸帶寬,改善了產品性能。
交換和以太網技術的相互融合使網絡連接設備的發展日新月異,這之后又有許多新的特性加入進來:1997年早期的時候帶流量控制的全雙工交換機產品問世,從而有效地消除了端口間的數據丟失;大約過了一年,802.1Q標準的VLAN技術也引入了交換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將物理網段劃分為邏輯的虛擬網段,從而在安全、廣播控制、性能和治理方面獲得了更高的靈活性,極大地提高了交換機的性價比。
與此同時,以太網的速度一天也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1998年7月,支持光纖的1000M 802.3z標準問世,標志著以太網技術首次邁入了千兆的行列。不過,與以往一樣,直到1999年7月支持銅線的802.3ab標準出臺,千兆以太網才算真正在更廣泛的領域內擴展開來。一種更快的10G以太網標準802.3ae目前正在制定之中,預計到明年年中的時候有望形成標準化。
交換機——風風火火闖九州
網絡的迅速發展給交換機的普及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居住密集的發展中國家來講,寬帶進入家庭又為交換機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基礎。企業網、校園網和小區網建設組成了交換機市場的“三駕馬車”?,F在每年中國大陸的交換機市場規模有幾十億元,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應用需求的提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經過多年的發展,2層交換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與交換機技術成熟相對應的是進入廠商的增多。仿佛在一夜之間,市場上忽然“冒出”幾十家生產銷售交換機產品的廠家,金長城、TCL、清華紫光、TP-Link和全向等紛紛搶攤這個市場。國外的一些廠商也不甘寂寞,安奈特、極進網絡、趨勢網絡等遠來的“和尚”也要分一杯羹。
目前在交換機市場上,國內外品牌競爭得非常激烈。Cisco、3Com、Bay、Intel、凱創、Avaya、Linksys等國外廠商依然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我國臺灣省的一些廠商如Accton(智邦)也有較強的競爭實力。但是在中低端市場,國內廠商的崛起給了國外廠商以巨大的壓力,尤其是以神州數碼網絡(原聯想D-Link)、華為、實達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廠商,依靠自身的技術研發和對本土用戶需求的深刻了解不斷推出新的適銷對路產品。技術上的不斷進步和價格上的優勢已經使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不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要想長期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擁有較全的產品線能充分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市場上的主流交換機是10M/100M自適應產品,現在市場上已經有2000元左右的24口100M交換機出售,10M的產品已經逐漸退出了競爭的舞臺。隨著網絡負載的不斷提高,千兆交換機產品逐漸在大中型網絡環境的骨干層得到應用;除了普通的2層交換機以外,目前較大的城域網如校園網、小區網在核心層多數已經開始采用3層交換機以替代部分路由器的功能。因此,未來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千兆和第3層以太網交換機產品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選擇什么樣的交換機?
以太網交換機種類繁多,價格和功能各異,性能方面也有不小的差異,如何選購適合的產品呢?原則是要根據應用的需求選擇相應的產品。做到“量體裁機”,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或失誤。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應該盡量選用吞吐量達到線速或接近線速的交換機產品,延遲也要盡量低,處理數據包的響應能力要好。雖然在一般環境下網絡負載都達不到交換機的工作承載極限,但網絡的實際應用環境極為復雜,一些很難猜測的大規模數據包很可能“不期而到”,這樣選擇擁有足夠處理能力的交換機產品才不會“手忙腳亂”。
對于節點數超過500以上的大型企業來講,由于網絡數據傳輸量較大,并且要求系統穩定可靠,還可能經常面臨復雜的跨地域或跨部門的網絡治理工作,所以在選擇交換機時一般應選用高性能、治理功能豐富、擴展能力強的網管型產品。
對于網絡節點數多于100而少于500點的中型企業,由于企業內部數據流量不大,實時響應要求不高,選購交換機時主要應考慮產品的通用性、可靠性、可治理性以及性價比。但產品最好具備一定的擴展能力,為企業的發展留出一定的空間。
而對于節點數少于100個的小型企業或較獨立的部門、工作組,由于內部數據流量較小,基本不需要網絡治理能力,可以選用擴展能力較弱、價格低的非網管型交換機,在選型方面可以考慮固定配置而沒有擴展模塊的產品。
不過,即使是網絡節點規模相近的企業,由于所處的行業與應用的要求不同,應該選擇的產品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對于郵電、銀行、證券等行業的用戶來講,響應迅速、穩定、可靠、長時間連續工作是必需的,堆疊、冗余和熱插拔部件、方便靈活的擴展能力、完善全面的治理能力也應充分考慮,甚至對要害傳輸線路要具有備份功能;相比較而言,教育行業對數據的要害性要求不是很高,但突發的大數據量多媒體、視頻點播應用較頻繁,應該選用具有組播和優先級控制功能的產品。
由于我國在大城市中人口居住較密,小區內以LAN接入為基礎的寬帶應用發展潛力巨大。出于安全和治理等方面的考慮,一般一個住戶會劃分為一個VLAN,因此交換機所能夠支持的VLAN數要大,否則在局域網環境下由于各VLAN間不能直接交換信息,必須通過VPN等方式來解決(實現復雜、成本高),否則就必須采用價格昂貴并且速度較慢的路由器,十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