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網絡層,主要的任務是為分組尋找合適的路由。傳統的路由器由于使用軟件和通用的CPU來實現對數據報的轉發,因而延遲比較大,轉發的速度也比較慢,而第三層交換正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的。所謂第三層交換并非只使用第三層的功能,而是把第三層的路由選擇與第二層的交換功能結合了起來,實現了網絡的快速分組。相應地,第三層交換機的目標也在于要兼備兩個特征,并通常采用專用集成電路(ASIC:Su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將常用的軟件功能固化在硬件這中,形成完備的路由器的子集。在未來的第三層交換機中還將具備更多的功能,成為功能更加完備的路由器。例如,除了具有轉發的功能外,還將具備自動劃分數據流等級及服務等級的功能,以及提供某種形式的QoS等等,這將是第三層交換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世界上各大公司都紛紛對第三層交換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案,推出了許多產品。比較有影響的有:Cisco公司的標記交換(TAG Swiching),Ipsilon公司的IP交換,東芝公司的信元交換路由器(CSR:Cell Switching Router)和IBM公司的ARIS(Aggregate Route based IP Switching),以及IETF的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等等。
TAG Switching是處于交換邊緣的路由器,將每個輸入幀的第三層地址映射為簡單的標記,然后把有標記的幀轉化為ATM信元,再映射到VC上,在網絡核心ATM交換機進行標記交換,由路由器保存標記信息表(路由表),用以尋找第三層路由。最后,將標記信元送到目的地路由器上,由目的地路由器去掉信息標記,把信元轉化成幀,送到最終的目的端。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交換標記(小的數據單元)和僅進行一次簡單的標記查詢就可提高轉發幀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