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兩個重要接口,一個是64-bit/66MHz PCI 2.2接口,作為Control Plane連通的Bus,可以透過此接口外掛控制處理器,像是PrPMC控制卡;另一個是Flash界面,是存取RedBoot韌體的通道,Redboot相當于X86系統的BIOS;媒體及切換接口(Media and Switch Fabric Interface, MSF)是網絡封包進出處理器的主要途徑,視應用可以規劃為SPI-3、CSIX或是UTOPIA Level2接口。
圖二是IXP-2400內部示意圖,內部的SHaC 是一個多功能控制單元,內含Hash單元,可以建立48-,64-或是128-bit寬的 Hash indices,XScale與MEv2可存取Hash來幫助Table的搜尋,特別是要搜尋的Keys很大時;第二個單元是16KB的Scratch Pad memory,這是處理器內第三個內存資源,XScale與MEv2可共同存取,三種內存資源可以讓海量存儲器存取同時間平行發生;第三個單元是Control and Status Register (CSR),提供9個處理器(1 * XScale + 8* MEv2)互相之間溝通用途。
網絡安全系統內最關鍵性的功能可以說是封包表頭辨識(Classification)及內容檢查(Content Inspection),表頭辨識系針對其流向、連結、輸入端口及目的地址等做比對;內容檢查則有復雜的算法,處理頻寬及內存容量需求極高,很顯然內容檢查即將是此系統非常嚴重的交通瓶頸所在,這個運算將耗用大量IXP-2400網絡處理器的運算資源。因此必須采用另一個處理器卸載此運算,有兩種方法可行,其一是如圖四:加入一個可程序內容檢查引擎(Programmable CIE, Content Inspection Engine),比如IDT PAX.port 2500 CIE;或是在封包經網絡處理器集結成較大封包后,進入一張專屬內容檢查的高速運算服務器,比如ADLINK cPCI-6860 Dual-Xeon Server Blade。加CIE的做法可以卸載95% 的MicroEngine資源使用量,刪除掉85%的MicroCode,同時削減75%內存頻寬使用量,成本可大大節省,TTM(Time to Market)時間可以顯著縮減。加一張專屬服務器則維持舊有軟件延續使用,節省軟件開發的時間及人力成本,兩者各有優點,但是CIE是純硬件運算所以效率較好,長期來看應會成為較受歡迎的選擇。
批注
TCP/IP 與 OSI 比較和說明
在網絡世界中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是透過特種協議來傳輸和溝通, 當今此協議是以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是由IETF (Internet Society's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根據 DoD (Department Of Defense) 模型所制定的標準和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 是由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所制定的標準, 下面三層偏硬件,上面三層偏軟件,中間一層偏軟件硬件間的溝通。兩種標準協議圖(一)和圖(二)來作簡單說明.
TCP/IP各層的功能如下:
網絡存取層 (Network access Layer) 網絡存取層相當于 OSI 的實體層及數據鏈結層,主要負責網絡實體連接的部份。事實上,TCP/IP 并未定義這一層的協議,換言之,它可以架構在多種網絡存取接口上,如 Ethernet、Token-Rign、FDDI、…等,TCP/IP 只須提供這些接口的驅動程序即可。TCP/IP的網絡存取層涵蓋 OSI 的數據鏈結層 (Data Link Layer) 及實體層 (Physical Layer)。在這一層傳送的數據稱為數據框 (Frame)。
網際層 (Internet Layer) 網際層的主要任務是連接發送端到接收端之間的中繼節點,提供訊息送達的服務,如:辨識地址、數據傳送路徑選擇、…等。網際層主要協議為 IP (Internet Protocol),及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等協定。TCP/IP 的網際層相當于 OSI 的網絡層 (Network Layer)。在這一層傳送的數據稱為數據包 (Datagram)。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運輸層又稱為主機對主機層 (Host to Host Layer) ,任務是提供主機對主機的訊息送達服務。主要協議有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及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TCP/IP 的運輸層也相當于 OSI 的運輸層 (Transport Layer)。在這一層傳送的數據,TCP 協議稱為 Segment,UDP 則稱為 Pa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