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1]是面向下一代Internet設計的網絡層協議。由于IPv6和IPv4的報文格式并不兼容,人們設計了多種過渡機制,令IPv6能夠在今天廣泛使用的IPv4基礎設施上實現虛擬網絡互連[2]。隧道(tunneling)技術由于滿足IPv6端到端通信的要求得到廣泛的使用。無狀態的隧道技術——6 to 4需要特定的地址空間(2002::/16),形成的虛擬網絡規模單一(只有/48)[3],而拓撲結構又太過于自由——任何兩個IPv4節點之間都可以隨時使用6 to 4的無狀態虛擬鏈路,不適用于自治系統(AS)內有層次的IPv6網絡的組織,而且IPv6其網絡標識也依賴于IPv4的地址。因此在很多場合下,有狀態的隧道技術[4]仍然得到重視,并且廣泛應用于今天的IPv6試驗網絡和早期商用網絡。
“隧道”技術的核心是把IPv6的報文封裝在IPv4的報文中,使用現有的支持IPv4的互聯網傳送IPv6的報文。如果兩個IPv6節點A和B之間建立了一條隧道,那么當節點A要向節點B發送IPv6報文時,它把IPv6報文封裝在以節點B的IPv4地址為目的地址的IPv4報文中發送出去,節點B收到此報文后則解除IPv4封裝,取其中的IPv6報文放入自己的IPv6協議棧。因此,一條隧道的配置至少隧道兩端交換各自的IPv4地址信息。對于有狀態隧道的配置而言,兩對參數需要由雙邊網絡管理員相互約定、手工配置和維護。管理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錯。盡管相對于無狀態的6 to 4技術來說,有狀態隧道技術有上面提到的優點,它的應用卻因為上述手工配置的缺點而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只在大網之間進行IPv6互連并且隧道的數目并不太多的時候,才會考慮采用手工方式管理和配置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