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IETF的移動IP工作組(IP Routing for Wireless/Mobile Hosts)制定了移動IPv4的技術標準。但是,到目前為止,移動IPv6的標準仍在制定的過程中,并經歷了多次版本更新。最新的草案(Draft)為第19版本的Mobility Support in IPv6。
② 當移動節點連接在它的外地鏈路上時,它采用IPv6定義的地址自動配置方法得到外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由于移動IPv6沒有外地代理,因此移動IPv6中唯一的一種轉交地址是配置轉交地址,移動節點用接受的路由器廣播報文中的M比特來決定采用哪一種方法。如果M比特為0,那么移動節點采用被動地址自動配置,否則移動節點采用主動地址自動配置。
MIPL 移動IPv6應用服從draft-ietf-mobileip-ipv6-15對移動IPv6的規定,包含內核模塊、內核補丁和用戶空間工具;目前該應用可以運行在Red Hat Linux 6.1以上,內核2.4.4版本以上;應用了部分IPSec協議,在傳輸模式下可以使用手工配置的IPSec AH 來鑒證有關移動的信號;使用了radvd(路由器Advertisement Daemon),在radvd進程中加入了MIPv6功能,并且從radvd 0.50.起加入廣播時間間隔選項;在MN和HA中支持動態家鄉代理發現DHAAD (Dynamic Home Agent Address Disco-very)。MIPL 移動IPv6的不足主要有:在啟動HA和MN時固定數目的隧道被創立,而不能按需創立;散列表不支持多個項目共用一個主鍵,這就限制了有相同HA或者CN的MN去注冊多個家鄉地址,也使得對HA和CN,如果家鄉地址的綁定已經存在,對一個失敗的綁定更新有時就不能發送綁定認可;MN發送綁定更新給以前的路由器,只要它們的路由有家鄉注冊位(H)標志,并且一直更新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