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ITU在PON標準化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關于APON的ITU G.983系列標準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GPON的概念最早是由全業務接入網聯盟(full service access network,FSAN)在2001年提出的,之后在不同組織和廠商的推動下,ITU于2003年1月正式通過并頒布了GPON標準系列中的兩個標準G.984.1和G.984.2。由于GPON標準是ITU在APON標準之后推出的,因此G.984標準系列不可避免地沿用了G.983標準的很多思路。
在1998年發布了吉比特以太網標準之后,從2000年開始,IEEE通過成立802.3ah即第一英里以太網(ethernet for the first mile,EFM)工作組的方式開始了EPON的標準化工作。EFM指出了以Ethernet技術為核心的EPON的許多優點,包括協議成熟,技術簡單,易于擴展,面向用戶等,并堅信Ethernet PON可以消除WAN/LAN連接中ATM和IP之間的協議轉換。為了加速EPON的標準化工作,EFM計劃將其工作重點放在EPON的MAC協議上,其余將主要參照ITU-T G.983建議,因為G.983并不排除非ATM協議,并留有較大余地,因此G.983的大部分現有內容都可以被有效引用,從而能以最快速度完成有關EPON的標準并投入商用。
EFM制定EPON標準的基本原則是盡量在802.3體系結構內進行EPON的標準化工作,最小程度地擴充以太網MAC協議。為了支持PON這一新應用和新介質,EFM在研究點到點(point to point,P2P)光纖以太網,速率最低1 000Mbit/s,距離至少10 km的基礎上,定義了新的網絡拓撲和相應的物理層:點到多點(point to multi point,P2MP)光纖以太網,速率最低1 000 Mbit/s,距離至少10 km。
在EFM制定的EPON標準中,EPON以MAC控制子層的MPCP(multi point control PRotocol)機制為基礎,MPCP通過消息、狀態機和定時器來控制訪問P2MP的拓撲結構。MPCP涉及的內容包括ONU發送時隙的分配、ONU的自動發現和加入、向高層報告擁塞情況以便動態分配帶寬。P2MP拓撲中的每個ONU都包含一個MPCP實體,它可以和OLT中的MPCP實體進行消息交互。MPCP在OLT和ONU之間規定了一種控制機制來協調數據的有效發送和接收:系統運行過程中上行方向在一個時刻只允許一個ONU發送,位于OLT的高層負責處理發送的定時、不同ONU的擁塞報告從而優化PON系統內部的帶寬分配。P2P仿真子層是EPON/MPCP協議中的關鍵組件,通過給每個分組包增加LLID(logical link identification)從而替代2字節的前綴,它可使P2MP網絡拓撲對于高層來說表現為多個點對點鏈路的集合。另外,EP0N通過在MAC層中實現802.1p來提供與APON類似的QoS。EFM還規定了系統同步方式、ONU的自動識別方式、以太網的管理和維護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的實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