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S(Quality of Service)即服務質量是一個綜合指標,用于衡量使用一個服務的滿意程度。隨著Internet規模的不斷增長,IP網上出現了大量的實時業務。由于實時業務對網絡的傳輸延時、延時抖動等特性較為敏感,因此這些實時業務的出現暴露了IP網絡技術的兩個重要缺陷:一個是傳統IP路由技術的吞吐量不高,這可以隨著ASIC技術的進步,通過設計專用硬件來解決;另一個就是傳統IP沒有服務質量QoS保證,這與計算機網絡產生之初只是為傳輸簡單的數據業務,因而采用面向無連接的服務有關。IP網絡不能保證業務特定的QoS要求已經成為IP網絡向寬帶綜合服務網絡發展的巨大障礙。有人提出可以用增大帶寬來解決QoS問題,然而由于應用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因此不管網絡有多大的帶寬都有可能耗盡,所以這種方法并不十分可行。因此如何解決IP網絡的QoS要求,以使網絡能夠靈活地根據業務的具體特點提供給客戶滿意的服務,是IP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各個研究團體紛紛開始組織大規模的QoS研究,一些大的通信廠商也聯合成立了QoS論壇,協商各種QoS技術標準的實施方案。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中,QoS的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確保實時業務的通信質量這一方面?!?br> 2 QoS技術的分類
Qos技術可分為保證型和盡力型兩種。保證型的QoS在終端雙方通信之前先要建立連接,確保通信過程中的網絡帶寬,如ATM業務類型、IP網絡中的RSVP。一旦連接建立,通信中所需的帶寬就能保證,與連接相關的應答時間、時延要求也能保證。如果網絡不能提供所需的帶寬,它就會拒絕建立連接。盡力型的QoS技術不能確保帶寬,通常用在非連接型通信中,例如在IEEE802.1p/Q的標記幀或IP分組頭中的TOS域有3位的優先級,供LAN交換機或路由器進行優先級控制,由于采用這種方法不能在通信中確保帶寬只是按優先級順序進行交換或轉發,因此也稱為COS(Class of Service)以區別能保證帶寬的狹義的QoS技術。
綜合服務模型在RFC(Request for Comments)1633中進行了定義。它的基本思想是將RSVP作為Int-Serv結構中的主要信令協議,“所有的流相關狀態信息應該是在端系統上”,它基于每個流提供端到端的保證或是受控負載的服務。Int-Serv框架使IP網絡能夠提供具有QoS的傳輸,以用于對QoS要求較為嚴格的實時業務(聲音/視頻)。Int-Serv使用一種類似ATM的SVC的方法,它在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用RSVP作為每個流的信令。RSVP信息跨越整個網絡,假定從接收方到發送方之間沿途的每個路由器都要為每一個要求QoS的數據流預留資源。路徑沿途的各路由器包括核心路由器必須為RSVP數據流維護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