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末,IETF成立了IPNG工作部,以研究各種方案,并建議如何開展工作。該工作部制訂了IPng技術準則,并根據此準則來評價已經提出的各種方案。在經過深入討論之后,SIPP(Simple Internet PRotocol Plus)工作組提供了一個經過修改的方案,IPng工作部建議IETF將這個方案作為IPng的基礎,稱為IPv6,并集中精力制定有關的文檔。自1995年末起,陸續發表了IPv6規范等一批技術文檔。
對目前的環境來說,要實現純粹IPv6的路由是很困難的,因此,人們一般采用IPv6 over IPv4 的點對點隧道技術。將IPv6分組打包,放入IPv4分組的數據區,加上IPv4的報頭,在IPv4互聯網世界中進行路由,到達目的地后再把數據區中的IPv6分組取出來作相應的處理,該繼續路由的路由,該收發的收發。這樣,就可以實現"雙協議棧"的過渡方案。 最后,對于實現IPv6協議棧,盡管在細節上,IPv6和IPv4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從原理和它們在網絡體系結構中的位置來看,是相當的一致的。這些一致使得開發人員只需要很小的付出就可以實現從IPv4到IPv6協議棧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