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到10年生日那一陣,突然會有一些媒體出來,抓住這個時間節點來做各種各樣的解讀和采訪。我們不是刻意要等那個時間節點,純粹是心血來潮,打算在這個并不是什么紀念日的時刻,去回想一下豆瓣的事情。
我們無法接觸到阿北,作為這家“既輕,又慢,還安靜”的公司的掌門人,他顯示出的是無與倫比的低調;我們也想尋找一些當事人,卻發現他們已經以不同的形式潛藏于以往的報道中,卻只留給人們一些零散的身影。
鑒于我們自己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去探尋豆瓣的究竟的,從拿到選題到現在的一個星期里面,我們盡力補課,也說不出自己對豆瓣的認知可以進步多少。所以說白了,這也許會是一篇并不客觀,帶有偏見,混雜了無知和猜測的隨筆。
但是,如果在過去的9年多里,正閱讀本文的你也曾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間接的被這家網站,和它所影響的人而影響著,那么我們覺得,你應該會有興趣和我們一起,陷入對豆瓣那些往事的沉思之中。
2011
豆瓣成立至今已經有9年多,但是它始終沒有實現一些分析師和預言家預測的那種爆發的局面。
往前看的時候,我發現2011年是一個值得一說的年份。這一年,豆瓣正處于它的歷史高位。
在Alexa,豆瓣的排名已經從2011年的第172位跌落至2014年的314位。谷歌在2011年列舉了全球1000個訪問量最高的網站,名列第172位的豆瓣排名甚至高于世紀佳緣和京東商城。
成立于2011年初的知乎,在今年8月份Alexa排名143位,已經超過了157位的人人網,在世界范圍內,知乎也正逐步進入世界前1000名。
還是在2011年,阿北(楊勃)在豆瓣官方博客撰寫了一篇文章,名為《豆瓣的初衷》。今日,我們要尋找關于豆瓣的更多內容,卻有很多是在知乎找到的。知乎和果殼,煎蛋,ACFun/Bilibili等其它一些網站一起,正在重新定義本來是由豆瓣定義的一群人——80后?小清新?文藝青年?反正就是這些人吧,他們被從單一的豆瓣細分開來,分流到全新的交流場所。
在登上選秀節目之前,《董小姐》這首歌的作者宋冬野活躍在豆瓣的音樂人小站里。
應用心理學博士,網名為“動機在杭州”的知乎用戶曾經寫道:
如果用一種理想身份來表示這三個網站,豆瓣、果殼和知乎對應的分別是:“文藝青年”、“科學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個詞來表示這三個網站的核心內容,它們對應的分別是“情感”(文藝的本質是情感)、“知識”和“觀點”;相應的,它們所激發的動機分別是“情感交流”(難怪會變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種嘛),“知識傳播”和“觀點分享”。
只不過,這三種人在2011年那樣的時間節點上,曾經是齊聚豆瓣的。三種人彼此的區別也沒有那么涇渭分明,在外界看來是一樣的人群,因為他們是同一個年齡段為特征——80后。
這些人里,有出色的民間書評、影評、樂評人,有直接的創作者,有潛伏其中的廚師,咖啡館店長和星探。在“小組”開通以后,更多人根據興趣愛好,給自己貼上了行走著的活的標簽。
從2011年這個算不上節點的年份到現在,不同的人群根據興趣愛好,擴散到了其他新興的據點,豆瓣少了一分專業人士,少了一分意見領袖,只有披著“文藝青年”外衣的,最早被豆瓣氣質吸引而來的用戶,依舊留在那里。而以“小組”為核心之一的豆瓣,儼然成為這些人的精神家園。
小組:熱鬧但不賺錢
打從娘胎里生下來,豆瓣就沒怎么為推廣犯過愁?!锻鉃┊媹蟆酚浾咴诿枋龆拱瓴輨摃r期的景象時這樣說:
楊勃沒有為豆瓣做過任何推廣計劃,因為如果毫無區別的推廣到那些不愛好讀書、音樂以及電影的用戶那里,“會造成浪費”??墒?,豆瓣有一種力量,不顯山不露水卻能讓人為它著迷。
后來,豆瓣還是著實地做了一回廣告。2013年12月,豆瓣發布了一支宣傳視頻,首次以動畫形式對豆瓣、用戶及豆瓣各產品線進行了頗具趣味性的介紹。除此之外,還著重強調了豆瓣作為興趣營銷平臺的屬性。
這個視頻當中把讀書、電影、音樂和小組并列為網站最核心的功能,也是這些功能圈住了網站的核心用戶。這確實不假,但是和書影音不同,小組事實上是沒法作為豆瓣向廣告主炫耀的財富的。豆瓣小組所創造的是一個用戶自發形成的閉環交流空間,豆瓣難以從這些用戶身上得到多少好處。
圖書,電影和音樂的交流,以及隨之而來的數據庫,讓豆瓣可以成功地利用它們,給合作媒體提供稿件,和內容生產商進行組合營銷。對文字資源的轉化創造了豆瓣閱讀,對于音樂的發掘也催生了豆瓣FM。
但是和它們相比,小組當中的熱鬧的生態卻一直沒有轉換成對豆瓣本身的價值。想要復制豆瓣FM成功道路的東西和小站,都不是特別成功的。
和其他需要“運營”的用戶社區相比,豆瓣小組的自組織能力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官方都沒有多少插手的機會。在小組當中,用戶有一套成熟的人際交往和市場交易機制。管理員,組員之間的交流少有百度貼吧那樣的爆吧亂象出現,極少機會需要豆瓣官方出面調停。官方所做的更多是以“違規”為理由封??赡芴魬饘彶橹贫鹊男〗M。
幾乎每個“漂”多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租房”和“二手”小組,而且不止一個。在豆瓣進行二手交易和租房,最大的好處是不花任何額外成本的實名認證,這是58趕集什么的從產品設計角度就望塵莫及的。一個用戶長期使用豆瓣,其性格特征可以通過個人主頁一覽無余,其愛好則可以直觀的從其加入的小組名稱中反映出來。在豆瓣交易,你可以感到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數據在同你對話。
像“吃喝玩樂在北京”這樣的超級大組,甚至做了一個單獨的手機應用出來。這些自發組織的真實房源和貨源的價值,早就通過在美股上市的58、搜房為代表的分類信息網站體現了出來,然而豆瓣官方卻有心無力,難以染指分毫。不如說,如果官方插足導致破壞了豆瓣小組內交易的自發性,那也就消解了小組存在的意義。
同樣是意識到內容不能賺錢,百度貼吧和QQ空間選擇的都是靠銷售虛擬物品盈利,內容本身則不在其考慮范圍之內。QQ空間的虛擬物品生意自不必說,百度的貼吧豆生意,則是從今年世界杯開始,逐漸脫離了內測階段,開始對90后、00后的“追星族”們圈錢。
但是,在豆瓣賣虛擬物品,下場只會很慘——哪怕在人人網賣個皮膚,都會有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大孩子趨之若鶩,但我可以肯定,使用豆瓣的用戶們不可能為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身份動心。而在選購實體商品、服務、團購等方面,他們又會盡可能壓低價格,致力于壓榨賣家的利潤。
“東西”產品總監張雅潔說,“截至2013年6月,豆瓣擁有7200萬左右“常住人口”(注冊用戶),以及每個月2億左右的“流動人口” (訪問用戶)。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的一二線城市,86%的用戶年齡在18-35歲?!薄斑@些人不是喜歡iphone、iPad的人,而是玩膠片相機、拍立得、寶麗來、黑膠唱機、限量明信片的人。”
豆瓣用戶群在全體人群中收入確實相對較高,但他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還是超過了自己本來的消費能力,使他們處于最注重“性價比”的自顧不暇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的購買力其實都很弱。
“豆瓣系”
2012年8月曾有這樣一條新聞: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個月來,豆瓣共出走一位產品副總裁,五位總監級高級工程師;而經理級辭職也為數不少,總數多達12人;以彭宇、尚文歡為代表的豆瓣核心技術團隊,皆為豆瓣創業初期就已加入的核心技術力量,他們參與了包含豆瓣社區、豆瓣說、豆瓣書影音、豆瓣電臺在內的一切豆瓣最核心產品。
當時阿北表示,“在290人的公司里面,少量員工出現變動的現象很正常,并且近日離職的部分員工主要是有了創業想法?!?/P>
以往像“雷軍系”和“百度系”這樣的關聯企業的造成,有可能是個人資本投資,或者公司重心轉移之后人員自然替換的結果??墒?,豆瓣是一家“輕公司”和“慢公司”,員工本來就沒那么多,所以跟巨頭相若的高管出走概率,可能是傷筋動骨的,也引發了業界的猜測和議論。
根據動點查詢公開資料,曾經設計豆瓣閱讀的尚文歡現在是騰訊的高級設計師;曾表示出去創業的彭宇似乎回到了豆瓣;吳建軍則難以查到消息。彭宇的微博提到了最近的一個職位變動:技術總監嚴旭(ID:清風)加入了開發者服務平臺GitCafe并帶頭成立了北京分部。
實際上,豆瓣還沒有造成一個“豆瓣系”。
2010年,“廣告門”網站走訪豆瓣網辦公室。文章寫道,“第一次見到公司前臺也配備蘋果電腦”。
借著這個話題,我們也采訪了一個豆瓣前員工,他向我們講述了在豆瓣工作是一番怎樣的感受。
在豆瓣工作幾年去BAT等國內超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的人,不少反應說公司氛圍沒有豆瓣的好,重新回到豆瓣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加班,在互聯網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但在豆瓣,加班只是偶爾的事。
豆瓣會讓員工自己訂立在某個節點完成某項任務,但沒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如果在某個時間節點上任務沒完成,豆瓣員工會提交一個百分比。畢竟,很多項目都是長期的事。
豆瓣的員工多數都是豆瓣用戶,甚至是豆瓣深度用戶,每天要刷三四次,偶爾在上面吐槽一下公司產品。公司同事之間也大多互相稱呼豆瓣名,或者其他綽號,很少會叫真名。
相對其他互聯網公司來說,豆瓣的員工會比較文藝。很多人喜歡電影、圖書等。每周四豆瓣會組織放楊德昌等人的電影,有的同事還會作影片講解。豆瓣甚至還有內部的吉它班,因為在豆瓣,身邊不少同事的另一層身份就是豆瓣紅人、搖滾樂手、作家。
豆瓣的工作氛圍也比較好。每周豆瓣還會組織一次踢球,在2013年之前,阿北還經常參加每周一次的踢球賽。就算從豆瓣離開,大家仍會定期組織踢球、飯局。就算不是同一時期的前同事,彼此也聽說過。私下聚會的時候大家也不會討論公司的事,都會聊去哪兒玩,電影之類的。離開豆瓣創業也是結伴創業。
阿北球踢得不錯,踢球之前他會先看一下全場的局面,不會像一些人一樣拿到球只管自己踢。
其實這里面沒有什么特別的,不是嗎?
可以說豆瓣的“輕”與“慢”隱含了一種神秘感,這讓它的員工離職創業,就算并不是因為怨恨這家公司,也足以造成一定的猜測和過度解讀。但是與此同時豆瓣又沒有擴招的打算。目前豆瓣在官網掛出的招聘職位一共有33個(未查到職位限定的人數)。
Douban.net
一直以來豆瓣的盈利來源,都被認為公認為是與圖書銷售商的分成、電影的推廣費用、與院線的分成,以及品牌展示廣告、互動廣告。據公開信息,豆瓣2010年的營收近千萬,主要是賣書分成和廣告投放。據稱,在2010年,豆瓣廣告收入每季度增長速度達到100%。到2012年底,單“購書單”一個產品就給各圖書網站帶來每年兩億的圖書銷售額。
2006年,豆瓣完成第一輪融資,投資方是聯創策源,金額為200萬美元。2009年底,豆瓣獲得摯信資本和聯創策源總額近千萬美元的第二輪投資。2011年(就是那個并非節點的節點),豆瓣完成第三輪50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分別為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
那么,拿著這些錢,豆瓣做了些什么?
豆瓣在2012年推出了很多付費項目,比如付費電子書業務豆瓣閱讀,豆瓣電影推出的在線選座功能,以及豆瓣FM付費版。在這些盈利項目中,廣告成為一個亮點。豆瓣第一個大的合作品牌是匡威。
“匡威作為豆瓣的第一個商務合作伙伴,與豆瓣展開了長期合作,通過音樂和豆瓣用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關聯,匡威也借此成為了“最豆瓣”的品牌?!?/P>
不過,這些項目并非個個出彩。豆瓣FM和豆瓣閱讀受制于在線音樂和電子書整個市場的低迷;美團的“貓眼電影”異軍突起,搶了豆瓣的風頭。
特殊的用戶群體決定了豆瓣的氣質,豆瓣電影的評論和評分,雖然在影評行業逐漸具有參考價值,但卻拉大了和真實票房之間的差異。因此,本身將電影作為商品而非藝術作品銷售的美團,對于如何單純的賺錢,似乎確實更有發言權。
這些其實也都還算好的,同期的另一些項目最終難逃關閉的命運。
上面接受采訪的那位前豆瓣員工表示:“豆瓣在2012年底因為推出很多產品,擴招了很多人。在2013年一些新項目停下來后,跟項目有關的人選擇了離開,現在豆瓣還是保持著2012年的300人左右的規模?!?/P>
豆瓣在移動端的進程也走得很慢。據說,阿北在去年豆瓣年會上承認豆瓣錯失了三年時間,原因在于對產品和技術能力過于自信。過去三年里,豆瓣一共推出十數個移動應用,如豆瓣小組、豆瓣說、豆瓣電影等。
阿北對豆瓣的期許是多個子站組成的集群,因此他固執的認為所有子站應該有各自獨立的App,他曾不止一次對媒體表示不會有一個名為“豆瓣”的應用。然而,“豆瓣”App終于還是在8月上線了。在發布產品的通知中寫道:
之前幾年里,豆瓣主要的網站頻道陸續都有了各自對應的App。這樣每個App用法明確,用途和體驗都有空間可以持續改善,而用戶可以各取所需。但到了今天,手機上每個人面臨成千上萬App選擇的時候,有用但打開次數不多的App成了所有人的裝或不裝的糾結。不被打開的體驗其實是最差的體驗。
在探索新路受阻,移動互聯網錯失機遇之外,更讓人唏噓的,是豆瓣本應早就開啟的國際化路線。
“一件豆瓣的包裹正在從美國Georgia州運往加州San Jose途中。預計到達時間是中國的下周二?!边@段充滿神秘的博文是當年阿北將豆瓣推向國際化的暗示。2005年12月,豆瓣網英文版以 beta.douban.com的域名開始測試,后來轉換為douban.net。
2008年,阿北在和動點創始人盧剛閑聊的時候,對國際化表示出了強烈的興趣和信心??墒怯⑽陌婢W站后來卻不了了之,現在網址已經無法訪問。
豆瓣英文版和中文版版式完全一致,但我們無法找到當時的截屏。
現在如果要問“有類似豆瓣的外國網站嗎”,會有人給出不少例子:GoodReads,LibraryThing,Anobii等。但是豆瓣如果堅持在國外做起來的話……想想看,這個問題其實跟詢問“為什么大眾點評沒有早點國際化”是一樣的。
2011年7月,《時代》周刊撰文描述中國LGBT(少數性取向)人群現狀,其中提到豆瓣是“曾受中國不斷成長的同志社群所歡迎的線上平臺”。豆瓣的世界首秀,由此定格在這樣的位置上。
尾聲
人們之前一直稱豆瓣為慢公司,在這個稱號的背后,是對它日后可能會厚積薄發,發展為龐然大物的希望。但是已經到了十年關口,豆瓣依然遵循著原來的節奏。這在我看來,更容易理解為,它是遇到了真正的瓶頸,導致最多只能夠養活這么一些人,而沒有辦法擴大規模。這不能簡單地用阿北的“情懷”來概括。
快要走入第十個年頭的豆瓣,應該不會黯然接受死去或者被肢解式收購的結局。但是這樣尷尬的業務規??赡軙冀K困擾著它。最近幾年,巨頭從原來的山寨抄襲,逐漸轉為并購中小型企業,使得一些規模不大不小的創業公司紛紛站隊,BAT派系的站隊日趨清晰。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獨立的公司,可能比較難有回旋空間。不排除豆瓣未來接受三大巨頭之中其中一家融資,并且與產品和服務深度整合。
可以說,如果在所有獨立的創業公司當中,豆瓣是最后一個歸入三大陣營其中一個的,那也應該算是這幾年獨立運作生涯當中的一大成功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