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作為國內最為著名的體育品牌,在2008年奧運會后達到了巔峰,當時他作為奧運會開幕式點燃火炬臺的負責人,在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展示了其個人影響力,而門店也在一夜之間擴大了數倍。當時給人的感覺就是李寧品牌在體育用品領域無處不在,然而好景僅僅維持了兩年,此后就開始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截止2012年底,李寧門店的總數為6434家,比2011年整整少了1821家,也就是說每天至少有5家門店關閉。一個商業帝國的滑落,是有其根本原因的,以下筆者就以自己的感知來分析其原因所在。
首先就是盲目的擴張導致產能過剩。毋庸置疑,當時利用奧運會的巨大影響大進行門店的擴張是正常的,但是正驗證了那句話: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沒有對于未來的消費市場做出一個正確的預估,只管生產,不管市場增長的幅度,不清楚消費人群的購買人,因此,錯就錯在發展的速度過快而導致銷售滯后。
第二點就是營銷戰略的失誤。李寧在近幾年提出了90后的戰略,把目標人群鎖定在新生代的90后。90后作為新生代,對于李寧的奧運冠軍歷程并沒有很深刻的感知,僅僅是依靠口號和轟炸式的推廣,自然也難以打動他們的心。而60、70后對于李寧是記憶猶新的,卻被忽略了,因此,這些人群拋棄李寧也是情理之中的。就好比兩個戀愛中的人一樣,你不重視我的感受,我又何必去在乎你呢,這個道理是淺顯易懂的。
第三是定價的尷尬。李寧雖然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知名品牌,但是定價在300、400之間,顯示是高估了國人消費的能力。比起耐克和阿迪達斯,李寧的品牌內蘊還不能相提并論,而對于國內的如匹克、沃特等一線品牌,只是發展比較早而已,太大的優勢是說不上的。因此,這個就讓消費人群有這樣的感覺:如果是花費300、400元買一雙李寧,倒不如多花費幾百元買一雙耐克或者阿迪達斯,又或者是花費200多元就可以買到一雙其他的品牌鞋子。定價的不上不下,出現的結果自然就是消費者的選擇性更廣了。
第四就是品牌故事的延續性跟不上。在奧運會結束后,李寧的新聞就很少了,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會忘記了這個品牌的存在。就好比很多NBA的明星退役后,在媒體上就很少看到他們的報道了。但是為了保持這個影響力,像奧尼爾這樣非常具有娛樂天分的明星就時不時會針對熱門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大家為此去爭論,媒體自然就有了素材。
第五是不注重消費者的感受。筆者是三月份曾經想買一雙籃球鞋,但是搜索出來的李寧籃球鞋全部都是比較古板的,主體的顏色就是黑、白、藍。從這個顏色的設計來看,太過于單調。別說非常注重個性化的90后不喜歡,即便是對于像筆者這樣的80后,也是難以選擇的。想想看,穿著一雙黑色或者白色的籃球鞋出現在比賽中,根本就沒有亮點可言,視覺沖擊力非常差,如果需要花費300、400元才能買到一雙李寧籃球鞋,我倒寧愿多花點錢去買耐克,像科比7代的熒光綠等極富個性化的外觀設計,走在街上回頭率就很高,更不用說在實戰中的舒適感受了。
因此,即便是李寧在去年投資了5億元和CBA簽訂了5年的合作戰略,但是如果以上的問題不予以改善,在設計的風格上繼續走保守的路線,相信也很難有大的作為。
本文原創自海門論壇(http://www.haimen163.com/),轉載請保留我們的鏈接,原創不容易,分享價值更高,謝謝!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