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配了一套E3V2+GTX670的電腦,用到現在其實一直都還可以,只是漸漸力不從心,所以打算送去辦公室發揮余熱,家里重新配一臺新的。之前看上了NZXT的S340 elite極簡風格側透機箱和騷氣的海妖水冷,加上之前使用技嘉主板和顯卡一直很穩定的體驗,機器的大框架就這么定下來了。本來打算上1080Ti非公,但是遲遲不出實在是有些等不及,所以橫下心,組了1080Sli。
因為是第一次自己動手裝機,全程比較懵逼,拍照水平更是稀爛,所以還請諸位看官擔待~
先來一組全家福,兩張顯卡后來才到,缺席了。
主板選擇了技嘉的雕牌G5,喜歡這個系列的光效,老機器的技嘉B75M用著很穩定,希望這次也能給力。
U還是上了7700K,其實想過是不是上X99平臺,但是最后還是覺得這個級別的U已經足夠我的需求了。照片拍的太渣……
內存選擇了四根8G3200的海盜船復仇者白光燈條,但是后來發現這燈條的燈光只能默認呼吸模式,而且四根燈條不同頻呼吸,效果不是特別理想。
SSD選了兩塊,一塊intel的600P M.2 512G,一塊浦科特的M6S 512G。之前用的三星,但是特殊時期,韓國貨不敢亂買,之所以上了一塊SATA3接口的,只是因為這款機箱的側面有個固態硬盤位,如果空著實在是有點丑,就把原本1T的計劃,砍成了兩個512G。
海盜船的RM1000x,雖然好像750W也夠了,但是為了以后折騰的空間更大一些,還是直接上1000W了。這電源看上去很贊,但是原裝的線材實在是……硬邦邦太難走線了,于是臨時決定買一組定制線……
平臺一次點亮,開心~
主板上機箱的時候遇到了點兒困難,這個主板的背板,帶了一層海綿墊,我不知道是不是用于保護主板插口的,但是因為這個海綿墊的存在,主板整體右移以至于螺絲孔無法和機箱的銅柱對齊,最后只好狠心撕掉了這層海綿……也許一開始就應該是要撕掉的?但是就是這樣,螺絲也沒都對上……
這個水冷頭有毒,看到了之后就沒再考慮過別的款式。這個機箱很厚實,用料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前后距離其實比較短,機箱內整體空間不是特別寬敞,前面上了280的冷排之后更有點兒擁擠。
機器初步有模樣了~
第一張顯卡到了,因為其他配置是先買的,原本打算等1080ti非公,結果得知要到四月份才有,等不及了,就準備組1080sli了,對自己的裝機不是很自信,先買了一塊試試水。
螢火蟲這個包裝真的大,都快趕上機箱了,送了不少東西,但是好像只有鼠標墊和Sli橋還算實用。
這顯卡真的好厚,裝上去的時候又遇到了問題,機箱的螺絲孔對不上,強行壓住機箱的板材才擰上,感覺好懸……
頭一次裝win10,事先準備的系統盤翻車了,只好再格式化重新寫入,整體還算順利,本來以為能進bios就已經成竹在胸了。
然而,這個畫面讓我懵逼了……
哪個……才是……M.2接口SSD……
最后選擇……拔了SATA3的接線……我真是太機智了~
定制線和第二張顯卡,晚了幾天,網包線質感不錯,很蠢地弄錯了顯卡線的規格,還好賣家給力給改好了,唯一的缺點就是理線梳有點low。
走線什么的就省略了,基本屬于能裝上機箱板子的下限。
第二張顯卡好難裝,因為看不到插槽,費了老大勁兒。
第一次裝Sli橋還沒插好,開機Sli橋都沒亮,我卻沒注意這一點,直到在驅動里提示要用橋接器,才再打開玻璃板重新插。
裝機過程歷時一周,整體還算順利,中間遇到的主要問題是:
1、一開始完全不知道各種插口對應的功能和位置,幸好大多數都帶有防呆設計,對著裝機視頻和攻略一個個查出來。
2、主板和顯卡上機箱的時候都遇到了問題,整體來說這款機箱極簡外觀很好,整體用料也不錯,但是品控確實不是特別理想,很多大螺絲第一次擰開的時候非常非常費勁,想要自己動手裝機的新司機可能要慎重選擇。
3、走線凌亂,好吧,這是新司機難以逾越的大坑,咱要求不高,能蓋上蓋子就行……
4、很奇葩的問題,就是NZXT的軟件CAM,在不打開XMP,內存默頻的情況下,不能識別內存,但可以識別海妖水冷;如果打開XMP,內存3200,則可以識別內存,無法識別水冷,不知道怎么解決……
5、水冷頭和主板顯卡的RGB很難統一,幸好我本來就是打算全白光的,所以沒什么大影響,但是螢火蟲顯卡的白色燈光,始終泛紅,與橋接器的燈光對比明顯,效果一般。
6、在第一次接顯示器安裝系統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是只能接DVI接口,HDMI、DP接口無效,不知道為何……
各種檢測和跑分軟件截圖如下(內存打開XMP上3200,其他默頻):
智障娛樂大師跑分識別不出1080Sli。
3DMark的跑分,雙卡效率一般啊。
M.2和SATA3接口性能差距好大。
游戲得話我玩得已經比較少了,就不做太多測試了,網上搜一搜應該也有很多的。
四年后的第二份裝機作業,就到這里啦~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