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個游戲愛好者,都會知道鼠標對于游戲的重要影響。雖然這事情還和鼠標墊、腳墊更與個人技能有關,但用得順手的鼠標總是能事半功倍的。當然最新最旗艦的高配置鼠標常用,用得順手的少,這也讓不少鼠標壽命持久,成為一個個神器傳說。
而一代神器中,最為聞名的無疑就是微軟IE 3.0了。這一只鼠標最初發布在2001年開始生產,最初編號為X06,如今價格已然不菲。原因是什么讓IE 3.0長命百歲的呢?無他,就是手感來的順手;用起來順手;沒有比他順手的。這樣的解釋即使再過幾年依然能這么說,雖然IE 3.0系列在性能配置上都有點跟不上時代,但無礙其成為一代神話。
說了這么一段事情,其實就是表明并不是最新最旗艦的鼠標才是最佳選擇。不少老而彌堅的經典反而更讓人舒心與舒服,也就是這條QPAD OM-75還能到這里秀的原因。算了算時間,QPAD OM-75推出的時間已經有三年多了,價格依然沒變、配置依然沒變更不用說后續也沒有,還真的是老家伙。
就從包裝設計上來說,QPAD OM-75這么樸素的除了是保持了QPAD一貫的設計之外,也與其年代久遠有關。左側是一連串以圖標表示的的特點,如CPI最高可達1600、鍍金接口、兩年保養、軟件驅動支持、光學引擎以及15G加速度和七個按鍵等。
說來有趣,其中加速度的圖標使用的鼠標就是IE 3.0,這算不算是一個致敬?
背面其實就是用各種語言將特征再描述一遍。QPAD OM-75亦或者QPAD的產品都有一個頗為明顯的特征,就是針對電競設計,而追求出來的偏激亦或者專業讓人愛恨不得。如QPAD OM-75雖然價格較高但兩年質保頗為給力,最高1600CPI只能說目前夠用。
QPAD OM-75是一只設計較為特別的鼠標,頗為大型的外形讓人眼睛以為是為歐美人種設計,也讓人有一種左手鼠的錯覺。QPAD OM-75其實是有兩種配色的,但區別僅僅就在屁股后的logo以及線材上,說區別其實也不大。
QPAD OM-75整體為白色主色調,表面工藝為鏡面,這一說就足夠讓不少汗手的人退縮了,只能說勤奮打掃清潔是不可少的事情了。此外由于QPAD OM-75的結構原因,其左右兩側與側裙有明顯的縫隙,這也容易出現灰塵雞肋,總而言之強迫癥患者要注意了。
QPAD OM-75是一支讓我很舒坦順手的鼠標,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右側側裙了。右側側裙為為無名指與小指提供了承托位與區分,在使用中能夠較為舒適的讓手掌展開放置。這樣的設計在緊張的游戲過程中,能夠有效緩解緊張帶來的手掌抓握的疲勞感。當然有同樣設計的還有Func ms3 r2與Mionix NAOS 7000,這幾款類似設計的鼠標都是一代名器,雖然小眾但那舒適的手感已經足夠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地位了。
QPAD OM-75雖然看起來體積較大,但實際重量卻有點輕巧,并沒有對使用有什么特別的要求。除了頂部兩個dpi切換按鍵之外,左側側裙還有兩個按鍵,再加上滾輪中鍵,QPAD OM-75總計有五個按鍵可以進行自定義編程。
QPAD OM-75的左右按鍵使用的是歐姆龍7N微動,這個微動加上QPAD OM-75的內部結構,使得手感表現略顯軟,對于我這樣的重口味人士來說顯得不夠來勁。此外結構上其左右兩鍵為一字形,而不是十字,這也讓手感產生細微的變化。當然這個已經可以歸為玄學部分了,也就
實際握持來說,QPAD OM-75還真的是頗為飽滿手感。左側側裙內陷讓大拇指很好的進行握持與操控,右側側裙的承托讓兩個經常受冷落的手指舒坦展開。雖然表明的鏡面讓我這個小汗手覺得有點膩歪,但實際使用來看這點小問題不算啥事情。
在激光引擎大行其道,DPI分分鐘飆個幾千的時代里,難見到光學引擎還真的少見的很,也頗讓人懷念。也許是時間久遠,亦或者為了電競的穩定,QPAD OM-75使用了安華高A3060光學引擎。光頭中置,加上自家的腳墊,操作順滑且舒服。
線材方面使用的是白色編制線,鍍金接口以及屏磁環都配備上了。
QPAD OM-75在手感上的表現是我個人可以給予很高的分數。右手人體力學設計的基礎上,右側側裙加入的承托讓手掌十分舒展。雖然性能一般,但足夠穩定的光學引擎對于我的日常使用來說已經足夠的了。五個可編程按鍵也讓可玩性進一步提升。雖然價格偏高,但兩年質保算是扳回一城了。當然QPAD OM-75無疑是一款小眾的鼠標,但我依然保持強烈推薦的評價,這將會是一款足以承擔“經典”一詞的好鼠標。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