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鉛筆線條細膩,繪制風格與鉛筆繪制的素描畫面類似。素描是用線條和色塊描寫對象形體,通過線條的豐富變化來表現主體物的明暗關系、質感等,而使用彩色鉛筆可以將黑白的素描稿轉換為彩色效果,利用彩色的線條來表現主體物的明暗、質感以及畫面的空間感等。它與素描相比,具有更加豐富的色彩明暗變化和更加豐富的畫面效果。如圖10-34所示,為本實例的完成效果。

圖10-34 本實例完成效果
10.2.1 技術提示
本實例與前一節的制作方法相似,都是使用CorelDRAW和Corel PHOTO-PAINT兩個軟件共同繪制而成的。在CorelDRAW中的繪制圖形畫面,然后利用Corel PHOTO-PAINT添加紋理效果。讀者可以根據學過的知識試著改變一下各個對象的合并模式,體會一下不同的合并模式調整出來的不同的畫面效果。如圖10-35所示,為本實例的制作流程。

圖10-35 本實例制作流程
10.2.1 制作步驟:繪制畫面圖案
(1)運行CorelDRAW,新建一個空白文檔,參照圖10-36所示設置頁面大小。

圖10-36 設置文檔屬性
(2)雙擊工具箱中的

“矩形”,創建一個與頁面等大的矩形,接著使用

“交互式填充”工具為矩形填充漸變色,如圖10-37所示。
提示:為矩形填充漸變色從下至下依次為桃黃,杏黃,淺黃色(C0、M17、Y34、K0),沙黃,淡黃色(C0、M13、Y25、K0),淡綠色(C2、M0、Y9、K0),綠色(C11、M1、Y35、K0),馬丁綠,馬丁綠,深綠色(R9、G66、B22)。

圖10-37 繪制矩形并填充漸變色
(3)使用

“貝塞爾”工具,參照圖10-38所示繪制小河路徑圖形,并為其填充漸變色,漸變色從下至上依次為深綠色(R9、G66、B22),黃綠色(C42、M32、Y99、K2),芥子色(C0、M10、Y100、K30),白色。

圖10-38 繪制圖形并填充漸變色
4)下面使用
“交互式透明”工具,參照圖10-39所示設置其屬性欄,為小河圖形添加透明效果。提示:為圖形添加線性透明效果,使圖形產生近實遠虛的效果,使畫面的縱深感更強。

圖10-39 添加透明效果
(5)選擇

“挑選”工具,按下小鍵盤上鍵,將小河圖形原位置再制,接著選擇工具箱中的

“填充”工具,在展開的工具條中單擊

“紋理填充對話框”按鈕,打開“底紋填充”對話框,參照圖10-40所示設置對話框,為副本圖形填充底紋。

圖10-40 再制圖形并填充底紋
(6)接下來選擇

“交互式透明”工具,參照圖10-41所示設置其屬性欄,更改副本圖形的透明效果。

圖10-41 添加透明效果
(7)使用

“貝塞爾”工具,參照圖10-42所示繪制圖形,將其填充為任意顏色,接著使用

“交互式陰影”工具,為圖形添加陰影效果。

圖10-42 制作陰影
(8)按下鍵拆分陰影群組,接著將原圖形刪除,參照圖10-43所示調整陰影位置,并使用

“形狀”工具,調整陰影節點位置,將超出頁面部位隱藏。然后使用

“貝塞爾”工具,繪制一條曲線。
技巧:在繪制該步驟中的螺旋曲線時,可以按下鍵盤上的鍵,使用“螺旋形”工具,設置其屬性欄參數,繪制曲線并使用“形狀”工具,對其進行調整。

圖10-43 調整陰影并繪制圖形
提示:在繪制曲線時應從下往上繪制,因為繪制方向的不同會影響添加藝術筆樣式的效果。
(9)保持曲線的選擇狀態,選擇工具箱中的
“藝術筆”工具,參照圖10-44左圖所示為曲線添加藝術筆效果。
提示:在為曲線添加藝術筆效果時,觀察曲線起始點的位置,因為這將影響到為曲線添加藝術筆樣式后的效果。我們可以使用“形狀”工具,在其屬性欄中單擊“反轉曲線的方向”按鈕,調整曲線起始點位置使其在曲線的下方。
(10)按下鍵拆分藝術筆樣式組,將分離出的路徑刪除,并使用

“形狀”工具,對路徑進行調整。然后使用

“交互式填充”工具,為圖形填充漸變色,如圖10-44右圖所示。漸變色從左至右依次為褐色(C25、M42、Y87、K0),白黃(C0、M40、Y0、K0),草綠(C60、M0、Y40、K40)。

圖10-44 填充漸變色
(11)參照上面繪制植物圖形方法,再繪制其他植物圖形,另外讀者也可以將本書附帶光盤/Chapter-10/“植物.cdr”文件直接導入,更快捷地完成植物圖形的繪制。效果如圖10-45所示。

圖10-45 繪制植物
(12)使用

“橢圓”工具,按下鍵繪制一個正圓,填充為灰色,并為其添加白色陰影效果,然后拆分陰影群組,將原圖形刪除。接著再繪制一條曲線,填充青綠色到白色漸變色,如圖10-46所示制作出一朵小花。

圖10-46 制作小花
(13)將小花圖形群組,并再制多個,參照圖10-47所示分別調整其位置與大小。接著執行“文件”→“導入”命令,導入本書附帶光盤/Chapter-10/“動物.cdr”文件,按下鍵取消組合,分別調整其大小與位置。
(14)選擇除背景矩形之外的所有圖形,執行“效果”→“圖框精確剪裁”→“放置在容器中”命令,將所選圖形放置到背景矩形當中。
提示:執行完“效果”→“圖框精確剪裁”→“放置在容器中”命令之后,帶需要依次執行“效果”→“圖框精確剪裁”→“編輯內容”和“完成編輯這一級”命令調整圖形在矩形當中的位置。

圖10-47 圖框精確剪裁
15)執行“文件”→“導出”命令,打開“導出”對話框,將圖形導出為“彩色鉛筆畫”,導出格式為“TIF-TIFF bitmap”格式,接著單擊“導出”按鈕,打開“轉換為位圖”對話框,參照圖10-48所示設置對話框,將圖形導出。
圖10-48 導出圖像
10.2.3 制作步驟:對畫面添加蠟筆效果
(1)運行Corel PHOTO-PAINT,在歡迎界面中單擊“新圖象”圖標,打開“建立新圖象”對話框,參照圖10-49所示設置對話框,建立一個新圖象。

圖10-49 建立新圖像
(2)執行“文件”→“導入”命令,導入上面導出的圖像,參照圖10-50所示調整圖像的位置。

圖10-50 導入圖像
(3)執行“圖像”→“調整”→“亮度/對比度/強度”命令,打開“亮度/對比度/強度”對話框,參照圖10-51所示設置對話框,將圖像調亮。

圖10-51 設置“亮度/對比度/強度”對話框
(4)接著再執行“圖像”→“調整”→“色相/飽和度/光度”命令,打開“色相/飽和度/光度”對話框,參照圖10-52~10-53所示設置對話框,調整圖像色調。

圖10-52 “色相/飽和度/光度”

圖10-53 “色相/飽和度/光度”
(5)在“對象”泊塢窗中的“對象 2”上右擊,從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再制所選”命令,復制“對象 2”得到“對象 3”,重復此項操作3次,得到“對象 6”,如圖10-54所示。

圖10-54 再制對象
(6)依次單擊“對象4~6”前的眼睛圖標,將其暫時隱藏,然后單擊“對象 3”,使其成為當前可編輯狀態,執行“效果”→“藝術筆觸”→“波紋紙畫”命令,打開“波紋紙畫”對話框,參照圖10-55所示設置對話框,為圖像添加波紋紙畫效果。

圖10-55 “波紋紙畫”對話框
(7)在“對象”泊塢窗中設置“對象 3”的合并模式為“柔和光源”,效果如圖10-56所示。
提示:通過對添加波紋紙畫效果后的圖像,設置其合并模式,使其與底層的圖像柔和疊加,產生更為豐富的畫面效果。

圖10-56 設置合并模式
8)單擊“對象 4”,使其成為可編輯狀態,執行“效果”→“藝術筆觸”→“蠟筆畫”命令,打開“蠟筆畫”對話框,參照圖10-57所示設置對話框,為圖像添加蠟筆畫效果。然后在“對象”泊塢窗中設置“對象 4”的合并模式為“覆蓋”。
圖10-57 “蠟筆畫”對話框
(9)確認“對象 5”為可編輯狀態,執行“效果”→“藝術筆觸”→“單色蠟筆畫”命令,參照圖10-58所示設置打開的對話框,為圖像添加單色蠟筆畫效果。然后將“對象 5”的合并模式設置為“顏色”。

圖10-58 設置“單色蠟筆畫”對話框
(10)確認“對象 6”為編輯狀態,執行“效果”→“底紋”→“畫布”命令,打開“畫布”對話框,參照圖10-59所示設置對話框,為圖像添加畫布效果。

圖10-59 “畫布”對話框
(11)在“對象”泊塢窗中設置“對象 6”的合并模式為“顏色”,效果如圖10-60所示。

圖10-60 設置合并模式
(12)執行“文件”→“保存”命令,保持其默認保存類型,保存名稱為“鉛筆畫”,接著將文檔和Corel PHOTO-PAINT軟件關閉。
(13)返回CorelDRAW,單擊導航器底部的

按鈕,新建“頁面 2”,接著執行“文件”→“導入”命令,導入上面保存的“鉛筆畫.cpt”文件,參照圖10-61所示調整圖像的大小與位置。

圖10-61 導入圖像
(14)最后再添加其他相關文字信息和裝飾圖形,完成本實例的制作,如圖10-62所示。讀者可打開本書附帶光盤/Chapter-10/“彩色鉛筆畫面效果插畫.cdr”文件進行查閱。

圖10-62 完成效果